第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岁末时,过年了,这个年不要说马家大院,整个吉林市都是冷冷清清。往年,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鞭炮声就“噼噼啪啪”响个不停,自打小日本扶植起这个满洲国,大年三十,除夕夜,鞭炮声声,零零碎碎,稀稀拉拉,死气沉沉,仅此一点,足见人们活得有多么艰难。

马万川去年就打破惯例,没有逛街采年货,今年就是不在佛前打坐,两个儿子和两个孙子都不在家,他更是一点点兴致都没有了。

好多马万川曾光顾的店铺和摊位,去年过年没看到马万川,感觉好像缺了许多光彩,大为遗憾,今年又不见马万川的身影儿,免不了又是一番念叨,更多的话只能表现在长吁短叹上,或者通过愁眉苦脸就能看出来,觉得这日子越发地没个奔头。

年夜饭,马家大院好不凄凉,小客厅,偌大个桌面,只坐了四个人。马万川、明金娘、二儿子明满,还有三丫子。这要是在过去,一年里最重要的盛宴,马万川带家人与大院所有的人团聚在一起,欢乐举杯,喜气洋洋,眼下没有那个气氛了,也没有那个心情了。马万川让老乔领着众人,另摆上几桌,他借口说吃素,不过去提酒,也不让众人过来敬酒。鞭炮象征性的放了两挂,有个响动就是了。院门的大红灯笼也不挂了。给祖宗牌位上香,也只有马万川老两口和马明满及三丫子。

说起三丫子得以上马家大院的台面,绝不是马家为凑人数儿,这是马万川特许的。

三丫子来吉林市已有三个年头了,前两年,过了腊八,她就张罗买东西,而后雇上辆大车,回刺沟家里过年,她穿戴鲜亮,带回吃的、用的,又给爹和后娘不少的钱,在刺沟人们的眼里,这就是衣锦还乡。今年夏天,父亲因病去世,她回去把父亲安葬了,好顿哭,对后娘,她没一点感情,只是还有些惦念同父异母的弟弟。扔下点钱,对后娘说,父亲不在了,她过年回来也是个伤感,不如不回来了。

马万川听说后,对明金娘说,喊三丫子来家过年,对这个三丫子,他了解得不多,原以为是二儿子胡扯乱拉的女人,没想到三丫子能与二儿子相处这么长时间,他本来就没有什么门第观念,曾动过把三丫子娶进来念头,明金娘为此问二儿子和三丫子,两人都不愿意,二儿子说他不甘娶个乡下姑娘,怕有了媳妇,绊住他的手脚。三丫子说她配不上马明满,还说这种不愁吃穿的日子挺好,她内心还有一个芥蒂,那就是当初来吉林市,装成孕妇,虽说明金娘知道真相,谅解了,想到真进了马家大院,这是个笑柄,别人不说什么,她也抬不起头,再说了,大户人家规矩多,她怕适应不了,侍候不好公婆,到头来还不如现在过得自由自在。马万川没有强求,一是二儿子不务正业,吃喝嫖赌,背着他做了些什么事,他都叫不准了,天津卫那么好的媳妇,都让她伤透心,要是再坑害了三丫子,真是造孽了。二是日本人死盯着马家,两个儿子有家不能回,这时候给二儿子续房媳妇,没那个兴致不说,似乎也不合时宜。他对明金娘说,既然两人都没有成家的心思,那就等到天下太平了再说吧!

三丫子在刺沟时,因家境贫寒,还是挺勤劳的,进城后,衣食无忧,逐渐养成好吃懒做的陋习,这也是她不愿意成为马家媳妇的一个原因吧?但她本质淳朴、心地善良,说话做事,大大咧咧,听说让她到大院里过年,她受宠若惊,又忐忑不安,明金娘已见过几面,相互间印象还不错,她打怵的是马万川,这是她第一次见马万川,风传马万川做事古板,不苟言笑,马明满都唯恐躲避不及,何况她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外姓人了。可是老爷子发话了,她又不好不去,无奈,只能硬着头皮了,临跨入门槛,她还在想着,见面如何称呼是好,以前管明金娘叫大娘,照此自然该称马万川为大爷儿,不想见到威严的马万川,心里一哆嗦,腿一软,顺势跪下,怯生生地把称谓给改变了:

“爹,娘,三丫子给你二老磕头了,三丫子不孝,这头早就该磕了……”

马万川一看三丫子憨厚的面相,断定她是本分人家孩子,心里有几分喜欢,久日不见开朗的脸,浮现出笑容:

“这个姑娘,挺爽快呀,快起来吧!”

三丫子得到夸赞,来劲儿子:“爹,娘,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到时候,我再给你二老磕头拜年。”

马明满站在一边,不禁一愣,他没想到三丫子会给父母磕头,更没想到三丫子喊出爹娘,心里还怪这三丫子,不拿自己当外人,学会套近乎了。

明金娘高兴地:“好,好,明满啊,快把你媳妇扶起来。”

马明满挺喜欢三丫子,但仅仅喜欢而已,从没把她当自己的媳妇,听母亲这么一说,他心里觉得有些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