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 石弩II自行火炮(第2/3页)

1.2公里外以纵队行进的印度部队,是斯潘加派出的一支预备队,限时要求抵达前线参加支援,不过部队走岔了路,鬼使神差挡到了贺凡面前,他们现在差不多扼住了贺凡的咽喉,如果他们能够察觉到这一点的话,甚至可能使得整个战争翻盘,贺凡部队拥有50辆,空运来的,最新型坦克,说他是林淮生的心肝宝贝,也不为过。

自西向东的次大陆季风,吹拂过稀疏的丛林,一直吹过在坑洼土路上行驶的印度车队。这支部队,正胆战心惊的行军,所有人必须时刻提防着头上的动静,说不定什么时候一颗从天而降的炸弹就会将战车炸翻天,这样月朗星稀,没有云层的夜晚,正适合无人机从比较高的空中扔下炸弹。

一名格外警觉的连长,一直站在石弩ii的驾驶员侧后,单手扶着炮管提防四周,这个位置不是常规的车长岗位,不过站在这里观察视野更好,关键时刻也更容易跳车逃走。

他从风中听到了不一样的动静,是机械的声音,不是来自空中的无人机或者直升机。他从小在北阿坎德邦的森林地带伐木,分得清那不是狂风撕扯枯干的冬季丛林的声音,连长屏住呼吸,等待不定的风向继续变化。

十秒钟后,他能够听出那是什么声音了,那是柴油发动机冲程发的独特而又单调的撞击声,和印度装甲部队发动机的声音并无两样,只是位置在西面。他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这一发现。

“阿克朋团长,我是前锋连卢巴诺连长,我觉得西面河岸不对劲。好像有一些怠速状态的车辆。”

“别太担心,敌人即使能机动到我们侧翼,也在河对岸,他们过不来。”团长说道。

“不是的,我确实听到了风中的动静,他们一定在1公里内,如果他们在2公里外,我不可能听到。能不能派几辆有热像仪的战车搜索一下,要不然我打几颗照明弹?”

“不要打照明弹,”团长赶紧制止他,他正担心敌人空军找上门来,“好吧,我派一个排的步兵战车去看一看。你部让开通道,留在原来位置保持监视。”

“是。”

10辆石弩ii型自行火炮开始原地半转开下土路,进入路基旁的沟壑。这里高低起伏的地形简直是石弩2的噩梦,很难调整并移动车体,做水平瞄准,俯角更是要命;这辆定位奇特的战车很难在这样不平整的地形上将威力强大的130毫米加榴炮指向任何目标,尽管当初定型时,陆军更看重这门炮的平直弹道反坦克的能力,而现在只能等待步兵战车到来。

vCC80步兵战车一直在队列的后方,紧随指挥部行动,所以调动它们需要穿越行进中的队形才能赶来,颇费一些周折,这些战车同样来自于北约国家的无私的援助,实际上斯潘加部队接手这些装备后,对这种战车的评价一直高于其他北约国家提供的同类型战车,更别提那些印度自制的bmp战车了,他将这些珍贵的武器分散开来,分派到各支部队;这当然违反了集中使用主要兵器的基本军事原则,不过有利于缓解印度装甲部队糟糕的夜战能力,在阿克朋上校指挥的这支部队中,这种战车就是唯一拥有靠谱热像夜视能力的战车,尽管这些热像仪的技术水准,已经远远落后于潮流。

贺凡距离河岸还有最后的80米,他忍受着坦克在河底淤泥里低速的爬行,由于水文地理资料掌握的不足,使得他错误估计了潜渡的速度,实际速度大约只有当初预计的一半,现在他必须面对一辈子里最长的1分钟。

正面敌人显然有所察觉,正在掉头,而他却没在水里,不能发挥作用。他开始回忆起自己前半辈子说过的大话,这是不是某种报应?怎么每次渡河都会遇到这种事情?下面的坦克正在努力爬上河滩,他可以感受到背后嗖嗖的冷风,一侧河面上的气泡也在突突乱毛,柴油发动机正在加速运转,向倾斜的河岸上爬去。

每隔十秒钟,他就会得到前方侦察连或者机步连的电台通讯,告知更新、更坏的局面,显然步兵战车还把握着先机,不可能等到敌人那门巨大的火炮调整好才还击。

河岸上一名沉不住气的步战车车长,终于率先开炮,一发100毫米炮弹击中一辆正强行爬坡,车体高高仰起的石弩战车底部。随即其余的11辆步兵战车开始一起开火,步兵则从后面下车,他们有一些80毫米火箭筒,可以有效打击目标。

步兵战车上,30毫米并列火炮迅速将敌人炮塔上无防护的车组打到东倒西歪,并且很容意就引爆了堆积在地盘以上的弹药。石弩战车根本没有还手之力,30秒内,半个连被打成一堆堆燃烧的废铁,不过其余的战车正在努力转向并调整俯仰,这些战车正面还有些防御,并且还有一门让人生畏的130毫米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