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吓阻计划(第3/3页)

如果这些猛禽绕一个大圈,是可以逃走的,但是直觉告诉他,这个编队的指挥官是一个急功近利且好战的家伙,所以应该不会走远,应该会贴着自己的编队溜到某个有利方位,然后反戈一击。当然他也可以立即收兵,即使没有击落敌机,但是刚才,他正面扫描到敌人的反射特征已经具有了相当的价值,对于改进雷达软件识别隐形机的能力,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自己被击落,则意味着这些关键信息会一起丢失。这样的权衡是放弃战斗的绝好理由,但是他知道自己不会选择放弃,因为自己也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

被动红外探测终于有了一些发现,hud上闪烁了一下,但是很快消失了。他研判是敌人就在自己正面的某个区域,在调整航线时,暴露了一些马脚,他通过6架战机间的数据链,查看了担任雷达搜索的几架飞机飞行轨迹,判断是他们的位置调整,连带引发了敌机的动作。

他加速追过去,严令2架僚机不得使用雷达以免打草惊蛇,同时让雷达搜索战机,不断地调整航线,迫使敌人被动对应并露出破绽。

时间流逝得很快,他不停地搜索正面范围。hud上再次有显示,这次iRST抓到了连续的信号。尽管无法测距,但是从轨迹看,敌机正在爬升,这是要从低空偷袭上方的样子。也许从这个角度上,可以避免弹仓打开时,被苏35下视雷达发现。

他还来不及提醒,iRST就捕获到了巨大的热源,敌人已经开火,刘兆林加力扑上去,并发出警告。

这是一次中距弹偷袭,上方的苏35一时没有搞清楚目标以及来袭导弹的位置(猛禽选择了有利角度,使得它的雷达看不到导弹,同时苏35无法察觉到对方雷达),而刘兆林只是通过被动方式捕捉到目标方位,无法通过数据链显示给战友。

情急之中,飞行员向一侧转弯,企图通过提升速度规避。

在这架苏35被击中前,飞行员一直都没有看到2枚导弹的踪迹。

自下方而来的导弹在苏35一侧爆炸,摧毁了一半的机翼,但是这架飞机仍然坚持向北飞行了好一段距离,坚持到巴陆军控制区才跳伞。

刘兆林克制住使用雷达迅速开火的冲动,他与另外3架战机向着敌机加速飞过去,他决心,在将目标纳入目视距离内,绝不轻易开火。他知道敌人得手后必然有一个盘旋寻向下,找最佳脱摆脱角度的过程,这是他刚才注意到的,隐形机一个比较拖泥带水的行为方式,然后才是加速逃离,所以他必须抢在对方前面抢到速度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