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 无法获胜?(第3/3页)

罗伊哈蒙德上校小心操纵自己的飞机,保持航线向北飞行。同时他一直在观察战场的态势,旁遮普上空突然出现的6架苏35并不让他意外,这说明敌人也是有备而来,不过他自信自己的准备更充分,他已经深谙隐形机作战的特点,只要调度得当,隐形一方总能轻易掌握主动权。

“秃鹰小队的沉默鹰,吸引开敌人注意力,我们调整方向应对地面雷达。”

“是的中队长。沉默鹰加速到了900节,那些萤火虫追赶不及。”

哈蒙德上校的头盔上闪烁着大量的线条和文字,而低头显示器上主要是导航和电子信息,这架战机的告警设备较之三代机有一些不同,不仅仅能提示目标雷达的大致范围,来自空中或者地面,或者大致的威胁,实际上电子对抗的意义在这架飞机上被扩展了。

每当一部可能有威胁的雷达扫描过战机时,电子威胁分析系统都会评估对手的威胁程度,一旦脉冲能量增加或者扫描周期变化,系统会提醒驾驶者变化航向或者姿态,适应雷达的探测,随即一系列尖锐的告警声会变得柔和下来。如今的隐形机,可不是当年那些沿着既定路线傻乎乎飞行的夜鹰了,它们已经变成了游刃有余的空中潜行者,这样的优势一半来自于隐形,另一半来自于信息优势。

美军的所有潜在对手,都在通过升级软件来增加雷达识别隐形机的能力,不过这也使得探测变得更加复杂,各种虚警更多,而留给隐形机飞行员适应对方雷达的时间总是比较宽裕,并且计算机会迅速制定很多新的航线,辅助飞行员飞向目标区域。

在模拟的实战评估中,只有那些波长较长的远程雷达是一个潜在祸害,如果对手的战斗机通过这些地面雷达的指引,偷偷实施包抄的话,仍然会有一定的机会,这就需要一名头脑冷静的指挥官在编队中审时度势,来分析局面了,而哈蒙德上校,就是这样一个领导者。

“萤火虫又扑向了那些海军咆哮者,40秒后将从我们9点钟经过,大概65英里,有些近了,降低高度向西避让,避开那些侧位E雷达。”

“中队长,渡鸦还在原来航线上等待投弹。”

“让他们去,那些超级侧位就像瞎了眼的四分卫在全场瞎跑,很快就会错过渡鸦。我们从侧面给萤火虫一点儿颜色,他们被耍的头头转,这会儿大概没油了。”

“好主意,头儿。”

“必须小心那些伊朗雷达,保持边境100英里,如果太近,它们总能找点儿麻烦,见鬼,海军的咆哮者又跑错了位置。”

战机转向时,显示器上的电子警戒提示变成了橙色,不过随后又渐渐变成了安全的绿色,苏35盲目的雷达扫描仍然无法发现蛛丝马迹,它们的雷达脉冲重复率以及飞行航线都没有任何的变化,那些即将成为目标的歼10也是一样。显然它们有备而来,但是很不幸,投入了一场不可能获胜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