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新式样的攻防(第3/3页)

在不清楚追踪者距离的情况下,刘兆林指示这架苏35加速摆脱,同时打开尾椎内的后视雷达,吓唬一下敌人。中国空军对可能隐形作战,并不是完全没有对应计划,这也是苏35来到这里的一个原因(并不是编队中的每架苏35都有这种比较鸡肋的后视雷达)。

这架苏35始终无法摆脱对方雷达,这期间后视雷达非常短促地捕捉到了一个连续的雷达信号,也许是敌机开火的刹那形成的反射,距离在35大约30公里,随即信号消失了,留在屏幕上的,是2枚飞向自己的导弹。

苏35在尾椎内安装了特殊的后视雷达,除了监视后方还可以进行火控,大部分飞行员对这种没有经过实践的新东西迟保留意见,认为充其量是一个配重,而萨米这样的人,对于这种可能颠覆传统空战的东西,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有的时候,新技术尽管显得脱离实际,但是设计师从纸面上计算得到的经验,与飞行员的直觉一样,自有其价值。中国空军在研究隐身作战时,认为隐身飞机利用其特性,偷偷抢占小方位角发起攻击的可能性最具威胁,所以这种雷达也许具有用途,于是在进口的苏35中,部分选装后视雷达(其余苏35为配重和电子设备),以确保在编队中,有一架能看到后面。

通过这部雷达,飞行员一直可以发现紧追而来的2枚导弹,这使得他比其他飞行员在面临威胁时,能更加的冷静,当然那个急速跳动着减小的距离数字,仍然使得他的肾上腺素急速地分泌。他的手死死推在节流阀上,他也不知道凭借苏35强劲的动力,是否可以逃脱。

如同国内模拟时的情形类似,敌机的攻击在无法预测的时机展开,但是可以猜到发起攻击的位置(6点钟)。它在潜伏状态下突然开机,动作很快,而且与打开弹仓的动作十分连贯,没有拖泥带水,随后雷达迅速关机以及弹仓关闭,使得电磁辐射以及机体反射一起消失了,整架飞机再次消失无影。这次攻击唯一的瑕疵在于发射导弹所选择的距离,是在后方35公里左右,对于导弹的主动雷达而言,这个距离能够确保发现目标,做到发射后不管;但是这个发射距离仍然有些远,对于中距导弹从后半球攻击来说,射程十分勉强。或许,美国飞行员原本只是想进行一次偷袭,目标本应该在适当的反应中,被导弹击中,谁又会想到,目标会突然打开一部向后看的雷达看清形势?作为隐形机作战的铁则,保持隐蔽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一原则禁止隐形机太过靠近目标,以防附近的敌机飞行员用肉眼或者红外传感器发现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