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 空中走廊(第2/3页)

另外,印度还有一些很难在临界距离外,被机载雷达告警设备截获的,老式TRS2215警戒雷达以及英迪拉雷达,这2种雷达都具备远程探测的能力,尤其第一种法制老式雷达,具备一些功率控制以及频率捷变能力,使之能够与优势的空军玩一些捉迷藏的小把戏。印度陆军获得这些雷达的时间比较长,操作人员较有经验,且信心十足敢于开机。

当然老手的对抗,意味着利用技术优势而非莽撞,通常此类雷达的操作员,会使用高增益天线,能够接收微弱的反射的特点,在发射峰值功率控制上下功夫,这使得比其他雷达更难被发现和进一步探测到位置。在各个战场上,如果这些东西部署到200公里开外,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办法加以摧毁和干扰,索性印度雷达网前后脱节,一些雷达在参差不齐的纵深地带,处于了比较突出的位置上个,这使得它们进入了对林淮生的视野,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必须处之而后快的麻烦。

与飞豹一起行动的,还有歼10战斗机以及一架尺寸极大的高空无人机,它担负着看似不起眼,但是非常核心的电子侦察任务。

这架飞机以一定的弧形轨迹在印度防空导弹无法企及的高度飞行,近2万米的高度使得它可以轻绕开南北两边的威胁,收集各种蛛丝马迹。它存在的目的,是利用机载设备,精确定位敌人雷达位置。由于印度在这一地区,制空权基本丧失,最终导致地面雷达持续开机时间增加,这为硬杀伤提供了机会。

紫菀30系统时钟没敢露头,这让飞豹飞行员有些失望,他们不能深入太多,一旦航程吃惊,就必须返回巴基斯坦领空加油,如再无收获,就只能无功返航。

高空中的无人机在19500米的极限高度上小心控制航线,它的电子侦察系统,较之战斗机上的更加灵敏,它正在悄然捕捉并适应躲藏在120公里外的印度远程雷达频率,这一过程完全被动,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被侦测的那部部署在温格德湖以北的TRS2215雷达,处于整个雷达网的最突出位置上,它自己或许还不知掉这一危险的境地,仍然不间断地开机。对于中国空军而言,这一节点一旦被摧毁,剩余的印度雷达要么在短时间内填补空白,否则印度统帅部,应该会发现自己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空白区域,这对于下一步的防御,当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中国空军可以利用这一地带不断延伸打击,最终扯烂整个防空网。

敌人雷达差不多能够在同样距离上看到无人机和飞豹,但是它们应该还无法识别目标,也无从识别威胁;印度雷达必须保持开机,不断地变化频率,以为别人不知道。显然它的要紧位置使得它不能关机了事,它必须紧盯着10000米高度的飞豹战机。

敌人应该凭借经验知道,中国军队对雷达的打击无外乎干扰或者反辐射打击,目前来说来说,这两种打击的条件都远未达成。

张成岩终于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了数据链提供的目标位置信息,同时指挥机上有人提醒他,敌人雷达正盯着他,所以下手小心些,别动作太大吓着对方。

卫星制导炸弹的飞行速度始终是一个麻烦,当然另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是,敌人这部米波雷达,能在多远距离上看清滑翔的炸弹来袭,最终它将有多少时间采取反制?

3架轰炸机飞行员各自在武器面板上选择炸弹,并同步输入目标位置。电子侦察能够侦测确定的位置范围,仍然只是近万平方米的矩形区域,需要多枚炸弹同时攻击,飞豹的战斗优势终于显现出来,他进行载弹攻击的出动效率,要高于歼10战斗机。

利用卫星炸弹本身精度不足,造成的散布,达到一定的毁伤概率,非常适用于此类脆弱目标,当然前提是所有炸弹到达时,敌人最好别动弹。

飞豹编队悄悄升高高度,以达成攻击条件,他们不时向北方绕行,增加敌人的安全感,这使得东部警戒雷达保持错觉,误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沉默的看客。

三架飞机在转过头时,同时投掷了炸弹,然后缓缓转弯离去,尽量不让敌人看出意图。以警戒雷达的精度,应该暂时看不到那些炸弹飞向自己。

12枚500公斤炸弹,打开弹翼飞向目标,在损失了一半高度后,增速到了一半音速,它们将在几分钟内杀到目标眼前,其携带的集束弹药,足够覆盖相当大的一片地区。至于确定是否击中,是一个麻烦,需要等待延迟的卫星侦察,或者也可以监听印度方面的通讯加以确定,中国军队另有无人机专事监听敌人通讯。

飞豹投弹后大摇大摆返航。地面的坦克部队,仍然在向指定区域隐蔽前行。刚刚抓到的印度侦察兵,果然来自于第4装甲师的主力坦克团,虽然受了重伤,但是非常死硬,不肯开口。黄德兴没有时间继续等,只能将他交给可以让他开口的巴基斯坦情报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