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 第二次较量,再次占据上风。(第2/3页)

他知道,或多或少,情报部门有一点过失。现在甚至不知道,这次袭击是来自于凯撒系统或者aS90或者其他的系统?或者敌人拥有多少这种系统?而上级正等待着一份报告。当然通过分析,印度的Fh77和m777这样可以使用北约弹药,但是机动能和射程不相符合的155火炮可以被排除在外了,但是这样不精确的报告显然是不像话的。

“上级一定会追问起敌人的武器和指挥的?”他想了想,拿起电话:“告诉无人机,跨过红线,继续沿着山势向西侦察。我要看到具体的东西。”

红线是指,作战地图上划定,并且经常变更的虚线,无人机一般不跨越这条线,它的进退取决于梅内亚姆防线的实质防空能力,印度中将的部署保守却又严谨,没有什么重点,但是层次分明,所以应对起来,就需要更这边参谋人员更加严谨的态度。

天色大暗下来,山顶上的锡克族战士终于等到了攻击时间,他们以斗志高昂地排成散乱的散兵线,呐喊着向下冲锋。跨过1.5公里的封冻河流,他们就将冲进山谷,在哪里与中国军队展开作战。

他们知道中国在很近的地区,可能有一支1500人的兵力,另外可以通过直升机调集几个连过来,而印度印度无法在缺乏制空权的地区利用直升机。也就是说,中国军队的数量要远远多于自己,不过即使敌人有一万五千人,他们也视若无物,敌人只是被政治军官驱赶来的,无法适应高海拔地区作战的部队;他们在4500米以上高度,只能气喘吁吁地扶着枪走路,其中百分之六十的人,会在一个月内因为肺部积水抬回3000米以下地区,这是上级说的,并没有多少人结合1962年的历史,考虑过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即使这种传言有些夸大,这些士兵天在对手成天的空袭和炮击下,也早就憋闷坏了,都盼着能好好打一仗;锡克部队是有信仰的部队,他们知道勇士牺牲后会有一个归宿,他们渴望战斗。

查漠的梅内亚姆中将关注着部队的出击,他知道这支部队一定有去无回,甚至未必能冲进山谷地带,不过战争么,就是如此。

他的亲侄子被炸弹引发的雪崩吞没后,他在诸如用人命来试探敌人部署的行动上,更加的果断,也不再有道义上的自责。

“将军,他们暴露在无遮挡的斜面上,会有很大伤亡的。”有人提醒道。

“大惊小怪。战争哪儿能不死人?我更期待着敌人的火力暴露出来。”抢答的不是梅内亚姆,而是奥林德,他一直都是梅内亚姆最凶悍的将领。也是他手下少数几个整天考虑怎么进攻的人,尽管思路与梅内亚姆并不怎么合拍,不过司令官知道,这种人总是用得着的。

梅内亚姆一直不做声,继续看着面前的几面显示器,等待山头观察所的消息。这些显示器总最大的一块在指挥所正面,随时提供部队部署态势双反战线信息,作为指挥部的核心,它其实不怎么变化。它取代了那些需要参谋爬上爬下用红蓝铅笔不停修改的纸质等高线地图。侧面是空情信息,上面有大大小小弯弯曲曲的闭合线,代表己方的防空火力包线,以及一些已知的敌人防空火力范围。移动的符号,是敌我双方的各种飞行器。如果己方飞机飞过,上面会有框型的番号显示;如果敌方飞机被探测到,也会有预判型号的信息显示。

“他们无人机的侦察优势,在夜里要打一些折扣。”奥林德抱着手,不无得意地说道,“前沿炮火的观察能力也一样。所以,夜间攻击也不失为有利。”

“老弟,也必须要考虑到夜间的严寒,给部队造成的伤害。”司令官慢慢说道,显得比奥林德稳重和仁慈些。

“如果中国军队以为我们死不起人,他们就会更加的肆无忌惮。”奥林德的回答,显示他有一些不服气。

晚霞消失后,前沿的中国军队,已经转用微光夜视设备对冲锋的敌人展开了侦察。在雪山地带,星光的反射可以使得背景更清晰。炮兵观察员,紧张第握住通话器,他不需要指示火炮射击范围,需要等待的只是时机,等待敌人自己走进标定好的矩形区域内。从队形山看,敌人士气不错,而且行动能力没怎么受高原影响,确实如同情报显示的那样,是一支在5500米以上的地区(锡亚琴冰川),经受过磨练的部队。

后方隐蔽中的122毫米牵引火炮终于得到敌人进入目标区域,立即展开反击的指示。很快隆隆的炮声响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飞行后,炮弹落到了稀疏的散兵线附近,前方观察员可以从夜视仪中,可以看到敌人纷纷趴下来,有一些随后站了起来,继续冲锋,有一些则不再站起来了。

对于炮兵连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方面新的敌情表明,敌人在距离前沿30公里还要靠后的地区,拥有可以打到前沿的精确火力,以及更靠后部署的,精度不足的龙卷风火箭炮。另一方面,让敌人冲下山来,进入到山谷地带又是绝不能容忍的。这意味着,印度将窥破整个部署,而山谷里的中国步兵同样处于敌人炮火可能射击到的位置。122火炮尽量选择了平直弹道,这样如果敌人的炮兵雷达部署不当,就无法探测到其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