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 杀到眼前(第2/3页)

据一些情报来源表明,早在1987年,印度军队还曾经将2门苏制180毫米巨炮,拉倒这个高山要塞上,以抵御可能的战斗,后来因为无法拉回去,就一直留在了这里。空中侦察没有证实以上说法,但是发现了部分130毫米的火炮,空中打击的效果一直不详。

堡垒战术是帕斯阿德早期军事理论的核心,而这里的碉堡则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通常这些堡垒的射界很好,防空袭和防曲射火力方面较为优越,但是由于射击孔过大,也很容易被地面精准火力摧毁。当然这座要塞在设计的时候,能够预料的中国火力,至多是反坦克导弹和无后坐力炮。

帕斯阿德站在指挥部的一排监视器前,确认了敌人坦克攻到了跟前,通过安装在一些堡垒内的摄像机,他可以看到敌人坦克开火时的火光,看上去敌人坦克随时可能重进列城。

指挥部的气氛又有些不同起来,上将知道这里的部队,主要来自于第8山地师的直属炮兵旅,他们长期以来的任务并非对付坦克,不过这里的堡垒历经几十年修建,可以说是固若金汤,即使敌人空军反复攻击了2个月,也没有伤筋动骨。

“呵呵,很高明的一次突击,”上将大声说道,故意将指挥部其余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不过,这座要塞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的,区区几个坦克连,冲一两次就没了。”

军官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真的还是说说而已。

“列城一直是我们的要塞建设样板,正好试试敌人的攻坚。”上将自信地说道,他的自信多少起了作用,印度军官的神色渐渐平静起来。更有一些人,开始变得跃跃欲试起来。

“报告,敌人的攻击火力很分散,他们没太过靠近。我方暂时没有遭受损失。”

“中国指挥官在冒险,只要一点点失误,落进我们的火力范围内,他就完蛋了。”

“暂时敌人还在向北移动。”

“我看他们就是想用鸡蛋撞石头?”

唯一让上将遗憾的是地下通道被炸断了几条,这样调动反坦克导弹部队只能通过地面,这是异常危险的举动,也不知道他们的无人机能不能监视到这一调动。

漫天大雪影响了双方的观察能力,但是坦克上的光学设备较之碉堡和战壕里的设备,毕竟要领先不少,于是第1连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发起攻击,而敌人恰好看不太清楚……实际上车长门也无法通过周视镜看清碉堡的射击孔,不过只需要看到大致碉堡的轮廓,还是可以判断出射击孔的大致位置,最多射击一两次,就可以将步兵杀伤弹送进去,巨大外八字的射击孔内。

三个排各

自完成了2次设射击,可以确认摧毁了外围的4座碉堡,那些碉堡黑烟冲天,显然是从里面燃烧起来了,还有一些射击无法确认效果。敌人的反击则很混乱,他们的迫击炮落在坦克不远处,四面开花,说明炮兵的观察和通讯依旧是有效的;但是直射火力打的很偏,130毫米口径的巨炮从叫靠后的阵地上发射了屈指可数的几次,但是大部分时候,碍于观察能力,它们并不开火。要塞的火力配置,看上去层次分明,又很均匀,似乎出自一名古板而又保守的军人之手。

贺凡透过周视镜对那些开火的敌人据点一一标记,测距。他通过卫星通讯,将新绘制的电子地图上传,其上标识了这些新发现的敌人火力点的位置,这些都是之前的地图上没有的。

大部分新发现的火力点隐蔽的很好,顶部有土层甚至植被,它们不开火时,是很难从空中发现的。现在经过这通搅和和试探,这些贸然反击的敌人自己把自己暴露出来了,他们如果知道面对的中国坦克,具备很强的信息收集能力的话,本该小心些。

目前的天气状况,上级无法按照贺凡的意见,调动空军进行精确打击,但是阿克赛钦边境的远程火箭炮部队,并不受天气影响,随时可以开火;从贺凡新标识的断断续续的目标看,这些工事是构成密集体系的,比无人机看到的更密集些,比较适合进行一次火力覆盖。

上级很快同意发起这次攻击,但是转眼又提出了新的修改要求。上级决定在远程火箭炮攻击前,先进行一次电磁脉冲攻击,作为对类似的地下化、堡垒化的大规模要塞的实战摸底。上级要求贺凡的部队在有效距离进行一次观察,同时也要做好防护电磁脉冲毁伤的准备。

贺凡对这样的多此一举的攻击不以为然,虽然坦克拥有全金属外壳,理论上可以在电磁脉冲打击下,保护内部的电子设备,但是实际上无孔不入的微波脉冲仍然可能从一切毫米级的空隙中,钻进来破坏设备。如果他的部队退的足够远,那么又与上级要求抵近观察的要求相背离。贺凡希望在火力侦察后立即实施远程压制,继而再侦察,而上级却要加入一些脱离实战经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