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

第二天一大早,还是在5点半,集训队开始喧闹起来。大家都在五分钟内起床洗漱整理内务完毕,接着就在30秒内取枪上背囊跑出兵楼。照例先来了一个五公里武装越野,终点是狙击战术训练场,严林已经等在那里,吃完了早饭的最后一个包子,随手就把塑料袋往边上一丢。集训队员们站在他跟前,脸上还流着汗。白色塑料袋就从他们面前飞过去。

韩光看着白色塑料袋飞过去,若有所思。

蔡晓春:“排长,看啥呢?”

“别说我没提醒你俩——严教马上要问风速了。”韩光压低声音。

孙守江看着白色塑料袋飞过去,苦笑:“问我,我还真的不知道怎么测算……”

果然,严林下一句就是:“谁能告诉我,现在的风速?”

队员们不吭声,因为没学过。

严林看韩光:“你也不会吗?”

“报告,根据我的目测,风速大约每秒4米,风向东南。”韩光说。

严林点点头:“有点意思,你在哪儿学的?”

“在体校射击队的时候,看过教练的一本书。”

“什么书?”

“Marine Sniper,Charles W. Henderson著作。”韩光说。

“国内没有正式出版,你在哪儿看见翻译版本的?”严林有点意外。

“报告,是教练出国时候,在美国书店买的。”韩光说,“没有翻译版本,我看的是原版。”

严林愣了一下:“你看得懂原版?”

“是。”韩光还是很低调,他不习惯被人注视。但是这次他低调不起来了,所有队员都在看他。

“你在哪儿学的外语?”严林纳闷儿,“原版使用了大量美军的术语,一般的高校外语老师都看不明白。”

“报告,我祖父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留学,1949年回国参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一直在作战部队,后来抽调去做了板门店谈判代表团的翻译,他退休以前从事军事外交工作。”韩光说,“我看不懂,请教了他。当时他刚退休,有时间辅导我。”

严林点点头:“我还以为泄密了呢,这本书总参组织专家翻译,只在极小范围内进行了普及。以后你们每人都会有一堆类似的情报资料,会专门给你们组织学习,入列。”

韩光入列,站好。

“我看了你们打枪,说实话——一群垃圾。”严林说,“800米的目标,没有超过狙击步枪的极限射程,你们打的靶子跟狗啃的一样。这也不能怪你们,因为责任不在你们,在你们所在的部队。我们的军队打赢了任何一场对外战争,但是有一个习惯非常不好——狗熊掰棒子,捡起来一个丢一个,非得等到再打仗的时候,才知道捡起以前的经验临阵磨枪。就拿狙击战术来说,抗美援朝时期就有张桃芳——我不客气地问,你们几个人知道张桃芳——韩光你不用回答。”

韩光不吭声。

其余队员还真的不知道。

蔡晓春眨巴眨巴眼:“狙击兵岭。”

严林看着蔡晓春:“看来你知道,说说你知道的。”

蔡晓春出列:“报告!张桃芳,志愿军24军战士,曾经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美军将当地称之为狙击兵岭,表示对他的敬畏。”

严林点点头:“你也算有点意思的,什么时候知道的?”

“报告,我初中的时候,在图书馆看的。”蔡晓春说,“也就是从那天起,我立志成为狙击手!”

“入列吧。”严林说。

蔡晓春入列。

“看来你们还不都是糊涂蛋,这次我很意外。”严林说,“不过也很可悲,因为他们两个都不是在部队服役的时候知道这些作为狙击手要知道的基本常识的,全靠自学。这说明,我们部队的军事训练确实有问题……”

“报告!”孙守江有点听不下去了。

“讲。”

孙守江跨前一步:“我也知道一个解放军的狙击手!”

“是吗?”严林问,“你是在哪儿自学的?”

“报告,我不是自学!”孙守江说,“我是在解放军服役的时候,接受军事训练的时候知道的!”

严林点点头:“看来我又有一个新的意外,说说看,他是谁?”

孙守江一本正经:“严林,陆军中校,中国陆军狼牙特种大队狙击战术专业教官。他的辉煌战绩是,150发子弹,149个半敌人;他的一生遗憾是,第151个敌人跟他同时发现对方,于是那颗子弹到最后也没打出去,成了纪念品。”

队员们忍不住扑哧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