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受寿永多夫何长?(第6/6页)

也是让人愈发长了见识。

三人转入原本董卓在长安城的府邸,自然有于夫罗兄弟持义从令牌一路开道,畅通无阻直至后院公孙珣舍中。而下午还在呵斥公卿如鞭牛羊的公孙珣,见到荀攸便是那之前不认得的中年人后,也不惊疑,也不起身故作姿态,摆出礼贤下士的样子,只是直接邀请对方上榻而已。

“讨董既成,又来长安,我准备起草一份公文,作为我来中枢后的第一份文告,王象在整理下午的笔录,所以烦请后军师替我执笔,并润色一番。”公孙珣指着榻上几案上的笔墨纸砚,干脆吩咐道。“我口述,你直接写。”

荀攸一言不发,直接提笔。

“这公文名为《求贤令》。”公孙珣盘腿坐在榻上,看都不看荀攸,直自顾自言道。“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想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呢?但是贤才枯守家中不出闾巷,哪里能轻易相遇的呢?更何况如今天下动荡,正是求贤若渴的特别时期。”

口语化的叙述,非常简练,但也仅仅如此,因为大多是场面话而已。

“然而,才能这个东西是各有专长的,”公孙珣抱着膝盖,继续从容言道。“如孟公绰这种人,做家臣谋大局固然是好的,但却当不了地方的行政长官。而且才能也是稀缺的,如果只求德才兼备的人物,那么齐桓公和本朝高祖是怎么能称霸于世的呢?”

荀攸继续提笔如飞,面色如常。

“所以。”公孙珣幽幽叹道。“如今这个天下,还有没有人如姜子牙那般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却在渭水岸边钓鱼以待明主的呢?还有没有人像陈平那样被人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推荐的呢?还有没有人,看到这个世道污浊,有心像张汤那般用法术来清洗天下的呢?还有没有人,怀有吴起那种才能,却没有得到重用的呢?还有没有人……像韩信那般被人羞辱后,却又只能站在门前为人持戟的呢?”

荀攸下笔如飞。

“故此。”公孙珣扭头看向荀攸道。“请天下人替我转告这些贤能之人……若他们求财,我愿意予财;若他们求名,我愿意予望;若他们求尊重,我也不是不能做出姿态,以礼相对……但怕就怕在,这些人根本不愿意告诉我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才能愿意为我效命,以匡扶天下!”

荀公达笔下微微一滞,却还是迅速用雅言写完了这个意思。

“最后……”公孙珣盯着身前,忽然一声叹气,“从私心来讲,我还是更愿意看到来的人跟我一样,是想清理天下、扶危定乱的同志……那么届时,从军者,我愿意与他们同袍;从文者,我愿意与他们同席……唯此而已!”

荀攸低头看向了自己身下的席子,却又赶紧低头书写。

“写完了吗?”怔怔看着身前的公孙珣忽然扭头问道。

“喏!”荀攸拱手奉上。“今日方知,将军能成大势,固在求贤若渴。”

公孙珣哑然失笑。

诗曰:昔寻旧友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

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

马头溪深不可厉,借车载过水入箱。

平沙绿浪风陵渡,雁鸭飞起穿垂杨。

南宫破处出旧物,潼关飞将走无双。

长安闭门三十日,推书扑笔歌慨慷。

将军北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彷徨。

长星不为虎狼住,半夜渭水下流光。

……

“太祖既讨董成,白马入长安,途有河南父老沿街攀楼相见,泣告左右曰:‘此昔日铜驼街杀王甫白马长史也,今复杀董卓,天下终可长安也!’关中遂有言传于天下,曰:辽西白马,不负天下!”——《世说新语》·赏誉篇

“太祖既讨董成,白马入长安……往未央宫谒汉帝,时汉帝十岁。既出,蔡邕以故旧往曰:‘天子何如也?’对曰:‘天子聪明。’邕乃起身拜:‘今君侯引十万众渡渭水,长安人心不安,今天子十岁而聪明,君侯女年正嘉尔,何妨许以为后,以安天下人心?’太祖勃然对曰:‘灵帝亦聪明,然祸乱天下,堪称贼首,故吾之虎女焉能嫁贼子?’”——《新燕书》·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纪

第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