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进退而定(第5/6页)

更不要说,这样终究也不用担心会耽误自己女婿建功立业了。

随即,公孙珣也以师生之仪,请卢植为将。

见到这一幕,卢子干心中更加恍然,但事到如此也无法多想,反而只能愈发昂首挺胸,慷慨请出河北了。

天子本就对卢植颇有好感,而且向来非常信任,如今公卿大多推举于此人,其余二将又主动请辞,便在大加勉励之余,直接定下了卢子干持节北上,总揽河北军事一事。

而接下来,公卿们又纷纷推举朱儁为南方次将,公孙珣与郭勋为北面次将,各自在扬州和幽州募兵,然后辅助皇甫嵩和卢植,两面夹击……这种事情合情合理,似乎就要成为定局。

不过这里面有个问题是,南面黄巾军主力分散三处,所以颍川之后朱儁将来一定会和皇甫嵩分兵,故此应该予以持节。可幽州军那边,却只要面对一个防卫后方的张宝……郭勋和公孙珣两个人,一个年长的幽州刺史,一个封侯的太守,谁来持节?

支持公孙珣的公卿大臣其实不少,但一番争执之下,却又是公孙珣主动请让,以郭勋本就职责所在为由,建议由对方持节总揽幽州兵马,他在涿郡安心做后勤便可……事情似乎再次皆大欢喜了起来。

但就在这时,大将军何进却再度出列请言:“臣还有一策,或可使黄巾贼速平。”

“大将军请讲。”天子当然不无不可。

“陛下。”何进正色言道。“南阳是臣故乡,颍川是臣任职的地方,故此臣向来知道彼处水网纵横,不利骑兵。那么,何妨调度其中骑兵,集中用于他处呢?”

“大将军的意思是,要将骑兵集中用在河北吗?”一直没有开口的五官中郎将杨彪忽然插嘴,引得他那自从举荐了卢植后便一直闭目养神的父亲陡然睁开了眼睛,却又旋即闭上。

“非也。”何进凛然对道。“我意,公孙太守善用骑兵,以其将才为次将之辅,未免用人不当。而东郡黄巾贼卜已连陷十二城,拥兵数万,似乎有糜烂兖州,连结河南河北,成心腹之患的趋势。如此,何不以公孙太守为将,总督河内、并州、洛中骑兵,速速沿河而下,扫荡东郡,割裂南北,以定局势呢?!若事成,可可以借骑兵之速,支援其他各处局势。”

公孙珣当即再度顺势请战,当然这次是自请出东郡!

“可如此,又要调度多少骑兵呢?”杨彪似乎跟大将军杠上了。“调度太多,会不会影响颍川战局?”

“不会。”何进当即回复。“公孙太守自幽州本就带来三千骑兵,并州那边还可以从雁门、太原调来两千,而洛中,也不是要出什么精锐骑兵,乃是要陛下发西园廊马数千,然后就地招募三河骑士便可……以公孙太守之能,三千骑兵便可破广阳黄巾,并扫荡太行,若与他七千骑兵,想来便足以横行大河上下了!”

杨彪一时无言,只是一副若有所思模样。

其实,和诸位公卿大臣一样,天子也一时反应不及,因为他本意乃是先定颍川,再去扫荡他处。但依照何进所言,只需要七八千骑兵,尤其是去掉公孙珣带来的三千幽州突骑,再去征召两千并州兵马,如今更是只要三四千廊马便可,就能够扫荡东郡,防止黄巾贼连成一片,倒也让人一时有些犹豫。

而且除此之外,天子还需要考虑协助树立起大将军威信的事情,刚刚何进推荐的赵苞,便已经被众人联手否了,此番又如何呢?

对应的,朝中诸大臣此时也有颇多心思,比如他们要考虑公孙珣的心态,人家屡次退让,这次还要再让人家退吗?最起码这种得罪人的话还是不要自己开口来说好一些吧?

于是乎,种种心思之下,天子和殿上诸多大臣居然全都没有反对,反而有些意动……引骑兵沿大河出东郡,割裂南北,自成方面,或许的确是个好主意!

实际上,便是皇甫嵩、朱儁二人也没有因为自己要被抽调马匹而出言驳斥,因为他们也需要尊重新任的大将军,尊重同为两千石且名声在外的公孙珣。

不过,这些潜在的反对者之所以没有出声,却有着另外一个最直接的理由——五官中郎将,杨氏嫡子杨彪此时莫名其妙的充当了反对者。

这个反对者分量足够,似乎不需要他们开口。

“若只是七八千骑兵。”正在此时,作为貌似唯一的反对者,五官中郎将杨彪却忽然向天子躬身行礼。“臣以为可行!而且,东郡遥远,又失陷十二城,当请公孙太守卸任涿郡,以五官中郎将之名持节而往,因为按照礼制,五官中郎将正是都督车骑的职务……国事危急,臣愿意辞职让贤。”

一瞬间,殿上众人几乎是本能的为事情顺利‘解决’而对杨彪交口称赞,天子也是一时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