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不跟你玩儿了行不行(第2/3页)

毕竟一同共事一年多,他们虽然没见过这小子坐过班儿,但出兵打仗的能耐还是值得肯定的。

刘鸿渐征战一年多,对大明现有将官的整体素质可谓知之甚详。

怎么说呢,大明现在不缺敢战的猛将,但却极缺能指挥的智将,以往打仗皆是将官带头冲锋以振奋士气,仿佛将官猛了士兵们就能疯起来。

打顺风仗还凑乎,可一旦将领出了意外,整个军队马上就变成了散兵游勇,在火器日渐精良的情况下,匹夫之勇越来越不可取。

毕竟再勇猛的武将,也挡不住一发炮弹。

而且他手下那些个新提拔上来的将官,林河、陆海波、吴炳豪,还有八边总兵之唐峯、向雄、还有那几个民军投降来的高一功、郝摇旗等有一个算一个,都特么是文盲。

哦,竟把驻扎山海关的老总督黄得功给忘了,这厮也是个文盲。

这简直太搞笑了,作为一个帝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竟然是一大帮子文盲,虽然打仗都还凑乎,但也就打打放牧的鞑子吧。

倒不是说不识字不能打胜仗,但火器世代了,还只懂战刀对砍、弩箭对射怎么行?

刘鸿渐所说的军官学堂,首先就要脱离原有的体制,负责讲学的教谕第一必须懂兵,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并有战绩,其次常驻教谕必须为白身。

确切的讲,这讲武堂不能有官场之人染指,这样不仅能很大限度的控制学子不被官场这大染缸染色,还能让皇帝更放心。

其二,讲武堂不可开在京城这等繁华之地,一定要远离是是非非烟花柳巷。

第三考核制度亦要脱离原有武举的束缚,以实战模拟、战阵分析、战术研究、国际形势分析、火器研究与使用等等……

至于原来的四书五经,去他娘的小西瓜,讲武堂不需要之乎者也,谁能打仗、能打胜仗,谁就是优等生。

但文化课也是重中之重,只不过讲武堂的文化课以识字为要,辅以参研各类兵书,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加配合刘鸿渐早便命宋应星备好的数术几何课本。

讲武堂将脱离原有体制的桎梏实行全军事化管理,讲武堂弟子即便毕业参与军队,亦不能上朝参与政事。

他们所效忠的对象只有一个——帝国皇帝。

他们识字、懂兵法,懂火器,知数理,唯一的任务就是征战,为帝国征战,为皇帝征战!

刘鸿渐噼里啪啦解释了一大堆直说的嘴皮子都干了,破天荒的,这次竟没有把崇祯和内阁大爷说懵逼。

到底都是明白人儿,外加上崇祯也算是见识过战场,知道些大明军队的弊端所在,听了刘鸿渐之言,不由得心间一乐。

如果真如这竖子说的这般,能建一所这样的学堂,一所所思所想皆为战事的学堂,一所完全听命于他、不与百官同流的学堂,那对于大明来说简直不能太美好。

“而这所讲武堂的山长,必须是皇上您!”刘鸿渐画龙点睛最后来了一句。

讲武堂肯定不能民营,那太可怕了,但又不能官办,还要兼顾信任问题,那么让皇帝来当山长就是必须的了。

这样讲武堂既非民营,也非官办,而是皇帝直属,将官们定然信任度问题也不用多言。

“嗯……诸位爱卿看呢?”崇祯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向了内阁的其他成员。

“臣觉得此事太过草率,开办一所这样的学堂亦是前所未有,一旦到时出了问题,必将影响大明的军威。”次辅范景文磨蹭了一下说道。

开玩笑!若真是办一所这样的学校,那文官岂不是要天天提心吊胆了?

以往还能压武将一头,即便出征总督也都是他们文官来担任,这倒好,全成了皇家的一言堂,内阁颜面何在?文官颜面何在?

刘鸿渐听了范景文的发言不觉好笑,他早知道这些文臣们心里会不爽。

自古以来,太平盛世皇帝的一大要事,便是平衡文武之间的关系,制衡,制衡,到了最后大多翻了车。

文武不合向来是大问题,现在好了,武将不得参议政事,这就好比后世,军队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你文官牛逼,咱骂不过你,不跟你玩了还不行?

范景文说完,倪元璐随即附和,而孟兆祥选择弃权。

“臣觉得这学堂虽然事出仓促,但长久之计来看,不失为一个好策谋。”兵部尚书李邦华思索了一番道。

李邦华倒没计较什么文武之分,他在文官中本就是个异类,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倔脾气,有时能把崇祯气的半死,但大道理还是明白的。

也许只有这样能彻底杜绝掉文武之争,亦能让陛下安心。

“只是……恕臣直言,当政之君必须为万古之明君方可,否则……”李邦华果然是直脾气,看出了问题马上便要提出来,才不管皇帝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