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定策(二)

明《河间志》记载,“一夫更田二三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也就是说,一个身体强健的农夫耕种一亩良田,一年能收大概两百来斤麦子,而一户人家若想维持基本的温饱,如果没有个二三十亩地,怕是还要饿肚子。

南方的稻田产量倒是高些,但也不过亩产四百来斤的样子。

土豆和番薯呢,不仅营养丰富,可以作为主食,最重要的是产量高达三千到四千公斤,当然这是后世科学种植加上培育良种的结果。

但就算在明朝,木有化肥,大粪总有吧,产个一千公斤总没有问题吧?就换算成明朝的石,一亩也能产十五六石。

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以前需要三十亩地方能养活一户人家,现在一两亩地就够了。

而且土豆不似麦子、水稻般对水土有较高要求,只许简单的切吧切吧栽种到土壤中便可成活,红薯则更简单,以藤做秧,皆是拈手可得!

什么是神器?这便是了!

听完刘鸿渐的一番解释,崇祯与诸位阁老皆是瞠目结舌,以一种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刘鸿渐。

“爱卿,此话当真?”看了一会,崇祯终于意识到面前的年轻人没有跟他开玩笑。

“皇上,臣再强调一次,这,是真的,皇上若能把此两种作物推广开来,则天下无饥民矣!”

在山西辽东见多了饿的骨瘦如柴的百姓,能为他们谋些福利,刘鸿渐也是极为郑重。

“王二喜拟旨,年后,不,户部即刻派人去南方,收购土豆与番薯,价格皆以爱卿所说,按一两银子一斤算!”

王二喜与户部尚书倪元璐拱手领命。

“若爱卿所言不虚,当是又为大明立了一个大功,朕,都不知如何赏赐你了,爱卿你说吧!想要什么?只要不越礼制,朕都答应你!”

只天下无饥民一项,便足矣功盖千秋,崇祯极为高兴,甚至有些失态。

“皇上,臣辽东、山西一行见饿殍满地,亦是心有戚戚然,能为百姓谋些好处,臣也开心,至于什么奖赏,臣现在并不缺什么。

只是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鸿渐犹豫了一下,因为接下来要说的,无异于割皇上的肉。

“爱卿但说无妨!”崇祯倒是极为爽快。

“微臣记得年初时查抄贪腐,除却银两财物外,那些贪腐官员皆有良田无数,不知这些耕地有多少,均在谁人手中?”

刘鸿渐刚说完,崇祯面色便有些不自然了。

“侯爷,这个本官记得,共抄没良田八百七十万四千余亩,皆已并入皇庄!”户部尚书不知刘鸿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是如实说出。

刘鸿渐看了看崇祯,这才是天底下最大的地主啊!

“皇上,百姓无地可种啊!徒有良种奈何?”

刘鸿渐没有明说,但崇祯岂能不明白。

大明一多半的良田皆掌握在权贵、士绅手中,百姓不仅无地可耕,还要承担赋税,年景好的时候靠着给地主当佃户,还能勉强度日。

遇到灾荒除了造反,就是等死了。

地在勋贵、士绅手中,你让人家种劳什子土豆、番薯人家就种?要知道这官府有收米面的,可曾听说过收土豆、番薯的。

这是什么玩意?没见过!能吃?丑不拉几的!让老子上千亩良田种这玩意?开玩笑!年底要赔个倾家荡产啊!

如果贸然下令,估计所有的地主心中都会是这个想法!

虽然刘鸿渐想过用铁血手段把国内的阿猫阿狗都犁一遍,但不现实啊,兵力不足、兵备也没比其他人优越多少。

现在只能努力发展生产、练兵、然后改进火器,先忍一忍吧!

“爱卿,你太小瞧朕了,朕距离亡国之君仅差一步之遥了,不就是些许土地吧,朕全交给你了,要如何处置朕一概不过问,需要朝廷支持,且向户部报与即可。”

崇祯坐在御座上揉着太阳穴,不知在想些什么。

“谢皇上信任,半年后,皇上会惊讶的,臣保证!”

刘鸿渐郑重的接下了这一差事,如果以皇庄的名义带头种植番薯、土豆,再加上刘鸿渐在山西、陕西的个人威信,想来那边的阻力会少许多了。

山西、陕西如今士绅、地主、官僚皆被连根拔除,百姓就等着熬过这个冬季,开足马力搞生产。

至于其他的地主,有了这两个省份外加皇庄的产出,至少能保得住北方人吃用了,再说,待得明年土豆番薯丰了收。

这些精明的地主会不眼热?

刘鸿渐突然为自己感到幸运,虽说穿越的时间选的不咋地,但起码能直达天听,经过这一年的拼搏,皇上也很信赖他。

“皇上,臣还有两件事需要得皇上准允。”

“爱卿且说来听听!”

“臣想辞去蓟辽督师之职!”刘鸿渐想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