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议(第4/4页)

大议要比清晨的议事正规得多,也可以说是新帝登基前一次准朝会,诸将吏论资排辈,以杨致堂、李普、韩文焕、沈漾、郑榆等人为首,依次在大堂内分列站好。

韩家有韩老爷子为代表,位于文武将吏班列之前,韩谦辞去广德军制置使及左广德军都指挥使两职,以从四品下的叙州刺史以及潭王府咨议参军事论序,差不多得要与王琳、文瑞临这些人站到大堂靠近门的角落里。

好在负责大议秩序的张平、姜获实在看不过去,将他安排站在李知诰的下首。

韩谦站在人群之中,内心冰冷的看着大堂内一干人等的反应。

吴尊作为杭州刺史,早前便是从户部侍郎左迁,在金陵事变之前就官居正四品上,杭州又是上上州,在大楚版图之内,地位要比叙州这个偏远之地高得多。

秀州刺史陈凡品秩要略低一些,但他与暂时留守阳江的湖州刺史黄化乃是儿女亲家。

吴尊、陈凡以及最早投附的顾芝龙以及致仕后又因劝降之功出任饶州刺史的富陌,他们四人站在大堂之上,可以说是江东世家门阀势力的代表。

即便江东世家门阀不能算三皇子的嫡系,但除了黄化所率领的湖州兵以及顾芝龙所率领的右广德军之外,后续进攻金陵的粮秣等物资,还将主要从杭湖秀衢等州筹集,用数万民夫,源源不断的经浮玉山北麓运入郎溪、宣城,然后再经郎溪、宣城往各军营寨输送。

看吴尊、陈凡与顾芝龙颇为从容的站在对面的班列里小声说着什么话,新帝继位登基之后,不会缺了他们的位置。

豫章郡王杨致堂及其子杨帆则代表宗室及江西诸州的世家门阀势力。

即便杨致堂回到杨元溥身边任事,将原江西招讨军的兵马交由临晋侯李长风指挥,但以洪袁州兵为主的江西招讨军,都将、营指挥使都是杨致堂从洪袁州诸世家子弟选用的嫡系。

郑榆、郑畅、郑晖、郑兴玄父子叔侄四人,可以说是黄州及周边州县的世家门阀代表。

张潮乃是郎潭等湖南投附世家阀势力的代表。

张潮与其族弟张瀚看似势单力薄,也仅仅是削藩战事期间被迫投附过来的,也没有多显赫的功绩,但湖南行尚书省自成立之后,诸行院部司要急着筹立,只能从朗州岳州投附过来、与马氏牵涉不是特别深的世家门阀选用了上百名识书断字、略知律法的子弟充为吏事。

这些人则自然是以张潮、张瀚二人为领袖。

杨元溥入主金陵,要重新组建三省六部九寺,大部分投叛安宁宫的官吏都要清洗,也很难从各地选择出来足够多的文官出来,自然还是要从湖南行尚书省调拨一批用惯的文吏。

这也是直接决定着张潮、张瀚两兄弟日后的势力及影响力绝不会弱。

当然了,大堂之内,还是信昌侯府的人马最众。

李遇病逝之后,李长风、李秀等浙东郡王府一系的人物,他们倘若没有自立门户的野心跟意愿,自然也是跟信昌侯府站到一起。

再加上李普、李知诰、周元、李冲、高隆、李碛、邓泰、文瑞临等人,信昌侯府一系的人物,至少在表面上已经足足占到大堂之上三分之一的人。

当然,还需要信昌侯李普有能力搂得住这些人才行。

说起大议,其实很多事情在进入繁昌之前,杨元溥就与沈漾、郑榆、郑畅、杨致堂等人已经商议好,这时候公布出来供大家讨论。

首先是如何组织攻打金陵的最后一仗。

杨元溥与沈漾、郑榆、杨致堂他们初步讨论出来的方案,是以沿江招讨军为主,继续沿着长江南岸水陆并进,经当涂、采石一步步从西南方向往金陵城下进逼。

右广德军进入茅山以东,会合湖州兵之后,主要负责收复宝华南麓的江乘县,从东面进逼金陵。

而在右广德军东进之后,从南陵到溧水,从南面进逼金陵的重任,则由江西招讨军承担。

如此一来,将实现从军事上三面合围金陵。

战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占领清理金陵外围的敌占城池防垒,三路兵马分别由李知诰、李长风及顾芝龙任主将,第二阶段是进逼到金陵城下,则以李知诰为主将,统领调度攻打金陵事宜。

此外便是枢密院及政事堂的设立。

枢密院乃是军政之机构,前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政之所,也是政令所出之地。

于繁昌城设立枢密院及政事堂,则代表在攻陷金陵之前,取而代之的新楚廷已具雏形。

具体的部司设置及人选,也是沈漾、杨致堂、郑榆、郑畅等人在赶来繁昌城的途中已经商议好了。

政事堂以沈漾、郑榆以及张潮、韩道铭、郑畅、吴尊等人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枢密院,杨元溥自领枢密使,以杨致堂、李普以及陈德、韩谦、李知诰、李长风、郑晖、顾芝龙、高承源、柴建、黄化、周元等为左右副使及咨议参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