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3/4页)

与会者对打通徐蚌线,夺回宿县观点一致,但对是否放弃徐州仍持不同意见,会议室里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听到会议室内出现两种不同意见,蒋介石将目光移到了顾祝同脸上。顾祝同是参谋总长,郭如桂事先已将自己的计划向他做了汇报,顾祝同表示同意。

“三厅提出的方案事先做了大量的调研,我看是稳妥的!”顾祝同说。

蒋介石静静地听着,他一直在思考判断。等大家都发了言,他才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

“中正虽为首脑,但一直视诸位将军为手足,如今焕然下落不明,估计凶多吉少,我心情非常悲痛。但是,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事已至此,我们不能一味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以党国利益为重,坚定地走下去。”

说完这番话,蒋介石停顿下来,垂下眼角,脸上闪过一丝悲伤的神情。

参会将领全都一脸肃穆,不免生出兔死狐悲的感慨。

清了清嗓子,蒋介石继续说道:“大家刚才说的我都听到了,徐州暂时还是不能放弃的,但要想长期维持我们对徐州和蚌埠的掌控,必须打通徐蚌线,必须夺回宿县,这个思路是对的。徐州那边有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团,如果第十二兵团再调过去,下一步夺取宿县和守卫徐、蚌应该没有问题。你们要密切注意共军中野各纵队的动向,督促十二兵团快速行动,务求避免陷入共军的包围圈。”

讨论了半天,蒋介石还是决定采用郭如桂负责制定的计划,以第十三兵团固守徐州,以第六、第八兵团沿津浦线向宿县进攻,第二、第十六兵团担任攻击任务在外围接应十二兵团,然后共同夺取宿县。这就是所谓的“三路会师,打通徐蚌”的计划。

蒋介石拍板之后,参会者也都不再说话。

最后,蒋介石对刘峙和杜聿明说:“就这么定吧!你们赶快回去准备,马上部署实施。”

原本这个计划与杜聿明早先想的方案基本吻合,他认为如果按照这一决策实施,可能还会有扭转战局的机会。杜聿明考虑问题非常仔细,对这一方案仍有一点顾虑,于是说道:“我坚决拥护委员长的英明决策。如按照这个打法,我们目前的兵力明显不足。如果能从别的地方给我们调五个军过来,来个重拳出击,共军是招架不住的。不然的话,我们的兵力太少,万一打不通,会让黄维第十二兵团陷入重围,那样我们就太被动了,很可能会遭受更大损失。”

蒋介石低头想了想说:“五个军太多了,一时半会不可能调来那么多的人马。但是两三个军还是可以的,我来想想办法,你和经扶先回去吧,尽快部署为好。”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共一方也在不断地酝酿和调整第二阶段的作战部署。

粟裕提出淮海战役的最初方案后,中央在他提议的基础上,决定先打黄百韬兵团。战斗打响后,国民党派出第二兵团、第十三兵团拼命救援黄百韬兵团,甚至不惜把远在豫南的第十二兵团调过来援助和保卫徐州,说明战役规模已经像滚雪球般越打越大,已经比最初的设想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正如中央军委所称“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

黄百韬第七兵团在徐州以东碾庄圩被围歼,徐州以南的宿县同样被攻占。至此,对解放军一方来说,华东、中原战场连成一片,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新的战斗局面已经形成。大战打响之后,徐州地区一下子集结了国民党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和解放军二十三个纵队,双方如此大规模投入重兵并集结于一个城市周围,剑拔弩张、临军对阵,实属罕见。解放军下一步怎么打,先打哪里后打哪里,急需有一个全盘的计划,否则,一招失误,可能造成全盘皆输。

面对规模如此空前的大决战,协调指挥华野、中野及各地方武装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了,并获得了中央军委“临机处置一切”的授权。

《孙子兵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用兵策略就是“任势”。所谓“任势”,即根据战场形势,机动地运用兵力,因势施谋,借势成事。与国民党所有军事指挥大权集中于远在首都南京的蒋介石和国防部,大小战事均要请示汇报相比,共产党在决策机制上有着机动灵活的巨大优势。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华野和中野两个野战军之间的行动,使两支大军形成一双强有力的铁拳。不但如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还高屋建瓴地考虑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华野和中野在未来三至五个月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近八十万人左右,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央调度起来将十分困难。于是果断授权总前委,战略物资的筹集可直接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这样,不但节省时间,缩短中间流程,还可以大大减轻中央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