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3/4页)

至此,空前惨烈的碾庄圩围歼战彻底结束。从11月11日夜至22日夜,华野投入六个纵队与黄百韬第七兵团的四个军交锋,在碾庄圩南北宽三公里,东西长六公里的狭小地带,双方汇聚了总计二十多万的兵力整整厮杀了十一个昼夜……碾庄圩之战的结果是,国民党军第七兵团近十二万人在碾庄圩及周边地区被歼。同样,华野也付出了伤亡五万七千三百多人的巨大代价。

大战之后的碾庄圩,空中弥散着一股浓重的血腥味,呛人的硝烟已将天空染成死寂的灰色。满目焦土中,几只乌鸦在上空盘旋,留下声声苍凉的哀鸣,似乎在安抚眷恋家园的殇魂。

黄百韬第七兵团在碾庄圩被歼灭后,杨云林率领的支前队伍投入到战场的清理工作中。首先接到的命令是配合华野战士仔细搜索战场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大人物”黄百韬不见了,粟裕下令要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杨云林带领队员们开始搜索时,杨全英向随队的李指导员提出自己的疑惑:“怎么个‘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们不认识黄百韬啊!”李指导员认为杨全英说得有道理,马上向华野汇报此事。不久,黄百韬的照片发下来,一个支队一张,大家轮番查看。李指导员指着照片说:“大家要记清楚黄百韬这个人的特点,冬瓜脸,眼睛不大,前头顶头发少,比较光,个子不大。大家不要只盯着当官的穿的衣服,他这个时候要想逃跑也许早就换上了普通士兵的服装。”

每个人都睁大两眼,希望自己能是第一个发现黄百韬的人。杨全英对另一个民工杨老四说:“你说俺要是先找到那个姓黄的,李指导员会不会给俺记个一等功?”杨老四说:“肯定会。那么大个官在战场上不见了,不知是跑了还是死了,解放军肯定特想找到他。”

支前民工与华野战士整整找了一天,没有发现一点蛛丝马迹。立功心切的杨全英连饭也顾不上吃,这个在参加支前以前连只鸡都不敢杀的“男子汉”,先后在尸体堆里扒拉找出了十几个体貌相近者,但经过比对,均不是黄百韬本人。最后,气得他跺起脚来:“王八蛋黄百韬,没死时老子见不到你,死了咋也不让老子见一面!”

黄百韬的尸体到底在哪里?

杨廷宴后来辗转逃回南京后,立即找到黄百韬的夫人柳碧云,哭诉黄百韬自杀身亡的事情,柳碧云哭着向蒋介石要人。蒋介石有感于黄百韬的忠诚,便派其副官带人身着便衣,按照杨廷宴的描述找到村里的老汉,循着记号挖出了黄百韬的尸体。他们想感谢那位帮助寻人的老汉,让他到南京去享福,但老汉死活不肯,只同意让自己的儿子跟着出去转转。黄百韬的副官用担架抬着尸体,昼伏夜行,抵达蚌埠。在蚌埠,老汉的儿子看到国民党士兵见到尸体纷纷让道,心里嘀咕死者肯定不是一般人。1948年12月8日,运载黄百韬尸体的火车抵达浦口,场面更令老汉的儿子震惊不已,月台上站满了国民党高级将领。经过打听,老汉儿子方才知道死者原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国民党将军、兵团司令黄百韬。后来,黄百韬夫人柳碧云想让他留在南京,要么上学要么工作,小伙说什么也不同意,执意要回徐州。最后,柳碧云只得塞给他一百大洋,派人把他送回村子才算了事。

出于安抚军心和激励士气的需要,蒋介石对黄百韬这位“党国忠臣”追赠二级上将,并将他的尸体下葬于南京玄武湖畔,上书“黄焕然之墓”。

如果仅以军人标准来衡量的话,称黄百韬为职业军人的典范也许并不为过,可是作为抗战中屡建功勋的将领,抗战结束后却死心塌地充当内战马前卒,最终成为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牺牲品,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或许是考虑到黄百韬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黄焕然之墓”被保留至今。

黄百韬的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却仍有下篇。1949年,柳碧云带着一双儿女迁往台湾。八年之后,黄百韬之子黄效先在台湾犯下杀人焚尸的重罪。按照当时台湾的有关规定,其罪当斩。柳碧云无奈拿出蒋介石授予黄百韬的那枚青天白日勋章求情,蒋介石“念其先父,勋绩彪炳,承其嗣续,援予减刑”,由死刑改判无期徒刑,但作为惩罚,收回了那枚青天白日勋章。

碾庄圩歼灭战打响以来,华野指挥部里一片繁忙。几位首长一直守在电话机旁,除了上厕所,谁也不愿意离开。就这样坚守了几天几夜后,他们个个熬得两眼通红,警卫员劝他们去休息,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作战室。无奈之下,警卫员只得搬进两张床,让他们轮流睡上一会。

作为碾庄圩歼灭战的最高指挥官,粟裕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指挥部。渴了,他就泡上一杯浓茶,既解渴又提神,困了,用冷水洗把脸。粟裕一直在作战地图前走来走去,紧张地思考、研究、判断,然后不停地接电话和打电话。他就像一台机器一样,虽然长时间的疲劳运转使其滚烫发红,但只要有电就一直不停地转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