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4章 乡愿必除(第2/4页)

但是许纯仍然不敢松懈,特别每当登上城楼极目四望,看到城外郊野中那密密麻麻的流人群体,许纯心情更是恶劣:“这些该死的羯狗,究竟驱逐多少北地乡人离乡赴险、亡命野中!”

城外流人越聚越多,特别在许纯进入枣强城竖起王师旗幡之后,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内,各方流人蜂拥至此,哀号泣诉于郊野之中,请求守城王师能够放开城门,收纳他们入内,以求一线生机。

要求虽然不复杂,但许纯却不能轻易点头。枣强城池虽然颇具规模,但那是作为一个军事据点而言,可容万数军众于此据守。

然而现在城外集聚生民已经达于数万之众,根本不是区区一座枣强城能够容纳的。城外民众渴于归安,一旦真的打开城门,有人得入、有人不得入,巨大失望之下,谁也不知会爆发出怎样的动乱。

而且,关于信都方面的情报了解仍然乏于确凿可信的渠道,并不能排除城外这些游食之中暗藏奸邪,一旦大意纵入,对城内王师守军而言便不啻于灭顶之灾。

但就这样闭城不出,对许纯并其麾下王师将士们而言,同样是一种煎熬。北伐战事进行到这一步,除了甲士本身建功立业的基本诉求之外,不可否认的是,王师上上下下都有一种勃然的正义感,他们绝不只是单纯的当兵吃粮、卖命求功,更是再造诸夏新生的堂皇之师!

可是现在,城外便聚集着大量亟待拯救的诸夏生民,他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倒毙于残冬的严寒郊野中,一个个眼神空洞、神情麻木,每一声哀求,几乎都是在压榨消耗人生仅剩的一点力气与潜力。

面对这样一群劫余苦难之众,见死不救对于城内王师将士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更让人深深感受到有心无力的那种负罪感。

“将军,城外又有投书!”

许纯刚刚自城楼返回,便有守军士卒匆匆呈上一份麻布。麻布上是字迹潦草的血书,包裹着石头被人投入城中,这便是近日来城池内外最主要的沟通方式。

血书书者自称清河郡东武城曹达,本是羯国一名郎官,因为羯国遭逢大变,被乡人推为首领率领乡众返乡。这已经不是其人投入城内的第一封血书,此前几份或是陈述信都变故,或是请求王师放开城禁,准许乡人入城避祸。

这一份新的血书,字迹同样潦草,又是请求王师就算不开城纳民,也请在城外暂时开放几个放粮赈济的地点,暂且稍慰群情,否则城外数万号寒之众若长久看不到生机所指,将绝望崩溃。

“……城外泣号野众,受掳于贼,诚非所愿。芥蚁之属,虽死不足惜,可怜者唯新闻王师跃上,即决然弃胡,跋涉而归……将军幸立仁义旗下,自以王业贤臣而居,不救不庇,胡取贤声?郊荒累骨,趋义而亡,则仁义何存?王业何附?仆曾立腥膻之列,渴贤王仁治,刺心为谏,愿将军名实俱归……”

许纯将这一份血书匆匆一览,心中可谓羞怒交加。这一份血书措辞已经非常不客气,乃至于暗指王师欺世盗名,以仁义自标,但对于来投的北地难民却不施庇救,任由自生自灭。

就算没有这一份血书的斥责,许纯也已经多有羞惭暗恨,但却苦于不能自辩。

即便是抛开别的困境都不谈,单单枣强城内守军用度也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须知他们一行军众为了尽快进入枣强城,尽弃辎重,所携者唯数日口粮而已,不要说救助城外的难民,甚至就连本部同袍都不乏人寒冻成疾但却苦于不得医治而病卧待死。

“再有类似传书,一概销毁,不得私留!”

城内王师军情如何,自不可随意向城外透露,许纯也只能痛下决断,无顾这些忿声诉求,只盼后路援军能够尽快抵达。

他心情已是极为恶劣,正待要返回署所具书催促后路,突然城楼上冲下几名兵卒,他们搬抬着一个昏厥的兵士高声呼喊随军的医士前来诊治。

许纯见状,便立在一侧等待诊断结果,而当医士一番诊视汇报这名兵士只是饿晕了,许纯不免更加的怒不可遏,戟指几名军士,气得说不出话来。

那几名军士羞惭低头,片刻后才有人低声道:“困守孤城,又不能力杀贼胡,向外投食也只是稍求心安……”

“敌情尚不可测,民忿日渐积深,能否固守此境还未可知,这是你们强求心安的时刻?”

许纯顿足厉吼,只是很快他也沉默下来,过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道:“我等军卒,既然甲戈在身,杀贼便是唯一大愿。赈济事宜,更有国中贤良担当。谁若再私藏口粮暗投城外,必以军法严惩!”

说完后,许纯便愤然返回署所,取来纸笔伏案疾书。眼下的他,甚至希望还不如羯国大军围城,双方搏命于战阵,生死功罪俱都清清楚楚,更胜过眼下这种无从躲避的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