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屈原(二)(第4/5页)

听了这番话,屈原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他看得出来,向缭等方城、叶邑一带的将领、官员,都很年轻,年轻且气盛,颇有锐气,不逊当年受楚怀王之命主持变法改革的他。

奈何楚国国内的阻碍实在太大,他的变法,彻底损害了旧贵族势力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的抵制,以至于最后就连楚怀王都抵挡不住,只能下令放弃变法。

想着想着,屈原又想到了当年鹖冠子对他所说的那番话,指明楚怀王优柔寡断、见利忘义,非恒久有远见之人。

当时屈原毫不相信,但事实证明,鹖冠子一语中的:楚怀王的确不是能承担起变法改革后果的强势君主。

这才是屈原当时变法失败的最大原因:他背后的君主不再支持他了。

在这一点上,楚怀王确实远不如魏文侯、秦孝公、齐威王等君王,毕竟这几位君王,那是硬生生顶着全国旧贵族的压力,施行了变法改革。

而现如今他楚国的君王熊横,则连其父楚怀王都不如:楚怀王至少还有变法图强的心思,而熊横,却是个只知道贪图酒色、醉生梦死的昏君。

每每想到这里,屈原就感到非常绝望。

君王昏昧、奸臣当道,忠贞之士得不到重用,举国民众皆处于水深火热,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此后数日,屈原便一直留在向缭身边,协助后者。

作为报酬,向缭也会时不时地故意将一些告诉屈原,比如说,魏韩两国于几个月前刚刚在伊阙击败了秦国的军队,夺回了新城、宜阳两座城池,而蒙仲,也正是因这次军功受封方城令。

这些消息,让屈原颇为震惊:那位年轻的方城令,竟曾击败过秦国的军队?

但同时,屈原亦愈发忧愁起来。

因为据他估测,秦国刚刚战败于魏韩两国,自不可能再次起兵攻伐两国,因此唯一会遭到秦国进攻的,就只剩下他楚国了。

可纵使屈原能猜到秦国的行动又如何?他根本无法参与国事。

想到这里,屈原不禁心灰意冷。

见此,向缭便趁机在旁劝说,想将这位大贤留在叶邑,只可惜屈原婉言回绝了——他暂时协助向缭,只为从向缭口中探听他想要知道的情报,却从未想过要在叶邑任职。

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魂,他从未想过在其他国家出仕。

而就在向缭思考着如何说服这位顽固的大贤时,不幸发生了一件事故——向缭口中那位“病重”的方城令,骑马来到叶邑视察。

当面撞见,自然不好再回避,于是向缭只能将屈原引荐于蒙仲面前。

得知竟是楚国的前左徒屈原,蒙仲心中倍感吃惊,当即将屈原奉为上宾,好生款待。

没想到在彼此交谈期间,屈原对蒙仲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后者的病情:“听向邑丞言,方城令前段日子不幸感染风寒,卧病在榻,不知眼下可已康复?”

“不幸感染风寒?卧病在榻?”

蒙仲愣了愣,转头瞧了一眼满脸尴尬的向缭,继而笑着说道:“啊,前几日在下确实是得了一种病,病症叫做‘向邑丞断定我得了风寒’,对吧,向缭?”

向缭面色讪讪。

此时,蒙仲这才向屈原拱手道歉道:“屈大夫,我兄弟这几日若有怠慢之处,在下这里向您赔罪。”

“方城令言重了。”屈原连忙拱手回礼。

平心而论,他对向缭并无恶感,反而颇为感谢向缭对他的重视,毕竟在楚郢,他已经不被楚王重视许多年了,虽然顶着一个“三闾大夫”的官职,但事实上这纯粹是个闲官,因此平日里空闲的时候,屈原便在里闾开坛授课,教导昭、景、屈三族以及其余慕名而来的家族子弟学业。

他方才故意提起蒙仲的“病情”,纯粹就只是逗逗向缭而已,毕竟向缭这段时日总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向他透露他想知道的情报,这亦把他折磨地不浅。

当晚,在宴请屈原之前,向缭低声对蒙仲说道:“这位屈大夫确实乃国相之才,若能将其留在叶邑,于我叶邑大有裨益……阿仲,你可千万莫要放走明珠。”

蒙仲当然知道屈原是一位大才,且如今正遭楚国弃用流放,若能趁机将其招至叶邑,必然有利于叶邑的发展。

毕竟这位可是曾主持过楚国变法改革的大才,蒙仲这批人虽说这些年积累了不少带兵打仗方面的经验,但是如何治理邑地,说实话毫无经验。

倘若有屈原在旁指点他们,就能让他们少走弯路。

问题是,如何说服这位对楚国忠心耿耿的大才呢?

仅思考了两息,蒙仲便有了主意。

《孟子》曰: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只要用合乎情理的道理说服屈原,使他明白留在叶邑对楚国有利,就能说服这位遭楚国弃用的大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