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满朝的文武百官都被惊呆了(第2/3页)

后世大名鼎鼎的东海水晶,陆皇帝多少是知道一些的。那早期占领海州的时候,他就使人去专门的探勘。等到陆齐大势已成后,他才叫人去海州营办此事。

后世大名鼎鼎的东海水晶也确实没让他失望,大批的高品相无暇水晶被从矿场开启出来。齐军中配置愈发普遍的千里镜,镜片来源就皆在此处。眼下宫廷里的这些“水晶窗片”的原型可是正儿八经的水晶,就是因为大批的高品相无色透明水晶被发掘出来,在千里镜镜片来源确保绝对充裕的同时,陆皇帝便寻思着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些便易。但是这举措很快就被他叫停,因为耗费太大。不止是水晶的耗费,更在于人工的耗费。故而,这里真正拿得出手的还是玻璃。

所以,那些期待着水晶玻璃行还存有大批的“水晶窗片”的文武大臣们,都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而同样关注着水晶玻璃行的朝廷命妇们,也绝对没有失望。她们在水晶玻璃行在益都新近开设的商行店面中,果真寻找到了一面面可把人照的丝发皆显,清晰无比的玻璃镜。

玻璃这玩意儿,陆皇帝曾使人专门去做过,但不能成功。在陆齐一统天下之势日渐明朗之时,他又去叫人寻找会烧制玻璃之人,那还真的是有。只是烧出来的玻璃色彩光鲜,如是彩玉。与天方输入来的色彩微暗的玻璃器皿在卖相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这些玻璃质地轻脆,沃以热酒,随手破裂。这显然是不合格的。就如早前中国出产的玻璃器物一样,不能代替传统的陶瓷、瓷器等饮食器皿,而仅以制作佩饰、串珠、华灯、瓶罐、棋子、砚滴等次要产品。

化学成绩是语文老师教的陆皇帝对此显然是不懂内中因由,根本不知道中国人虽很早就掌握了玻璃烧造技术,是世界玻璃制造的起源地之一,可古代中国生产的玻璃虽色泽光鲜,但由于烧制温度低,多“虚脆不贞”。后世学界运用现代化学技术鉴定、分析后以为,古代中国的玻璃制品,因铅、钡两种元素含量高,基本属于铅钡玻璃。而古代中东地区是玻璃生产的主要发源地,它的原料及制作工艺与中国的铅钡玻璃是有区别的,那地方有着大量的天然碱,即以这种技术生产的玻璃因其钠、钙两种元素含量高,而被称为“纳钙玻璃”。

不知道内里因由的陆皇帝却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他的办法就是派人去天方。不是重金收购彼处的配方和原材料,而是重金勾搭了几批会烧玻璃的匠人来。

事实上中国南北朝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不少人掌握了这种法子。陆皇帝使人造玻璃后,那受命的人就从古籍中扒出了不少只言片语来。比如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就曾讲到“外国作水晶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以作之者”。水晶碗,即为透明的玻璃碗;合五种灰,就是要以五种原料成分配制。后世出土的古代玻璃器皿也表明透明的单色玻璃,那时候已经有了。虽然透明度没法和后世比。

但奇怪的很,那造法不知觉的就失传了。

然陆皇帝用事实表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像他这样下大工夫去“钻研”,那也就两三年时间,从无到有,玻璃,尤其是无色透明玻璃的造法就已经纯熟的很了。就如正史《事物原会》上载录:“三宝太监出西洋,携烧玻瓈人来中国,故中国玻瓈顿贱。烧者有气眼而轻。”

当然,那后者陆皇帝是绝对不知道的。

只是那效果却是一般无二。

陆皇帝在确定了玻璃烧制成功后,虽然看到成品时,依旧觉得远不如后世,但还是特意在内务办照办处下头成立了皇家旗号的水晶玻璃行。叫负责人在平板的无色透明玻璃出产后,一是做玻璃窗,二就一门心思的钻研镜子,以锡箔、银箔和水银等物,多番试验,终于造出了字面意义上的玻璃镜子。只是因为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尚且不过关,很难有体块大且又品相完美的大型玻璃镜造出。这般长的时间里,大型的穿衣镜也就造出了几面。但小型的玻璃镜却造出来不少,大大小小的“水晶窗片”更是存满了许多库房,够陆皇帝来大赚一笔的。这当中,镜子更能作为中国新的拳头产品,参与到海贸中去。因为西面的天方人虽然很早就发明了玻璃,但他们却没有发明出玻璃镜。

这整个过程和水晶玻璃行的存在都掩藏的很好。没有特意去隐蔽大,但它们头上顶着一个千里镜生产基地的名头就叫人无形中选择了避开。

千里镜至今也是军用器具,市面上根本无有流通,是标准的‘军器’。

陆皇帝是‘与民夺利’,可只要是人就没有不爱钱财的。他现在是不缺钱花,却也没必要把自己花大力气搞出的利益往外推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