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攀山(第2/3页)

陆和拱手道:“还请将军教我。”

甄随连哼了好几声,这才想出回复之言来:“若沿路而取,断然是不成的,不要说阁上放箭,可以覆盖通路了,即便滚一两块石头下来,我军亦必伤损惨重,且难以前行。只可如我昔日攻仇池山那般,攀岩而上,奇袭阁后……”

陆和早瞧出来那蛮子是“煮熟的鸭子——嘴硬”了,心中暗笑,口中却揶揄道:“将军慎勿孟浪啊,我看此山绝险,与江南乃至陇右之山尽皆不同,除非神仙,怕是无人能够攀缘而上——将军亦不能外吧。”

甄随平生最受不得激,当即瞠目道:“谁说只有神仙才能攀上此山?老爷这便攀给汝看!”当即下令部曲割藤搓绳,以助我去攀登剑阁。

陆和一开始只是跟旁边儿揣着手瞧热闹,等发现甄随要来真的,方才大惊,急忙劝阻,说你是国家上将,怎么能够冒这种无谓的险呢?万一有所伤损,可怎么办啊——“阁上必有守军,但射几支箭下来,将军虽着重甲,恐也难御。”

甄随撇嘴说你这就外行了吧,既要攀山,怎么还能着甲?多一层累赘就多浪费一分力气啊——“我只试攀此大剑山予汝看罢了,至腰即止,岂会孤身一人前去攻阁?况且我等匆匆而至,阁上守军必未闻警,多生懈怠,怎可能瞧得见老爷?”

于是不顾陆和的反复劝阻,执意脱卸了衣甲,光带着一柄短刀,背着一卷绳索,便去攀登山崖。陆和等人仰首而望,只见甄随偌大的身躯却跟个猿猴一般敏捷,转眼之间便攀上了十数丈高,身影渐行渐小……

陆和一颗心悬在嗓子眼儿里,忍不住双手拢在口边,朝上大叫道:“将军果然有攀此山之能,我知之矣——还是就此下来吧,我等须尽快赶回南郑去才是……”

话音未落,只听头顶“忽”的一声,旋见一块磨盘大的石头直坠下来,陆和匆忙抽身,好险未被砸中。旋即抬眼,就看见甄随也抱着脑袋滚下来了……

……

陆和将甄随舆归南郑,陶侃见了,虽感恼怒,却也觉肩上多少松快了一些。

怒的是尚未出兵,即损一大将,这特么实在是太不吉利了呀!蛮子你疯了心吗?身为大将,竟然孤身一人跑去爬山?

不过,倒也没人再跟我拧着干了。

陶侃久在军中,统御诸将,自然知道旧关中军里,只有这个甄随最难驾驭,虽说闻战便喜,无须催促,但当你想要收兵的时候,却往往勒不住那厮的笼头……故而陶侃请求增兵,上奏中是点了陆和的名的——那小子可要听话说了,勇而能知进退,实有古名将之风——虽然知道甄随擅长山地战,却故意不提蛮子的姓名。谁想到中朝还是把他给派来了……

果然,那厮一来,就特意跟自己拧着干,仿佛只要他甄将军领兵往前一冲,巴氐便会闻风而降似的,压根儿不必考虑什么战略规划和战术运用。

这回完了吧,摔残了吧?也好,那我便如前谋划,挺进三巴,你的兵我带走了,你自己就老老实实留在南郑城里养伤好了。

然而甄随既然没摔死,又怎可能老实呢?军将开拔,他便命亲兵用门板抬着,来见陶侃,请求陶侃分派一支兵马,让他去往剑阁。

陶侃气得脸儿都绿了,当即呵斥道:“将军勿再胡言,以卿今日之状,如何还能将兵啊?且既连将军都攀不上剑阁,遑论他人?!”

甄随拍拍胸脯,说:“我不过摔折了腿,又未摔死,如何将不得兵?虽不能骑马,反正这蜀中险道,本来就不便跑马……”眼见陶侃转过头去,不想再搭理他,便急匆匆地说道:“我也不求攻克剑阁,但率一军西进,总可以为陶帅分薄氐寇之力吧!”

陶侃听了这话,面色稍霁,细细一想,此言却也有理……

从来用兵虚实相生,奇正相成,我若只一道而向巴中,氐寇必然全军来逆;而若是分兵去威慑剑阁呢?对方也必然分兵应对啊。而且甄随之名响彻天下,说不定比我的名气还大呢,则西行军中若张其旗号,多半会使李氏误以为这一路才是正兵,攻取巴中的反倒是疑军,那我所受的阻力不就要小得多了吗?

此去巴中,几乎是倾巢而出,南郑城中光留下一些文吏,肯定没人能够约束得住甄随啊。那厮既然思动,与其等我走后专擅自为,还不如派给他一支疑兵呢——反正他也见过剑阁了,也爬过大剑山了,还摔下来了……再给他几个胆子,也不敢将此少数兵马,直接去攻要隘吧。

于是便拨与一千兵卒,并且嘱咐甄随说:“卿可在此南郑城中,好好将歇十数日,且待我与氐寇交上了手,再大张旗帜,佯作万马千军,去向剑阁,或许可生奇效!”

甄随当时满口答应,可是等陶侃去后十日,他打算动兵了的时候,却不让士卒把自己的旗号给打出来——“老爷此去,不过做疑兵而已,虽至剑阁而不能下,若还张旗帜,岂非坏了老爷一世英名么?这世上岂有老爷打不下来的关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