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无实质区别的三策(第3/3页)

……

华朝肇建,通报各方——唯襄国不报,因为羯赵是大敌,根本就没有商谈和妥协的可能性——自然也有使节经汉中南下,抵达成都,求见氐主李雄。

使者此行有两个目的,是一通报晋华禅代之事,二是奉劝李雄去帝号,用华朔。

李雄是在十六年前的晋惠帝永安元年称成都王的,并定元为建兴;两年后的光熙元年,复在范长生的鼓动下践天子位,国号“大成”,改元晏平。其族雄踞蜀地已久,想要他们当即束手归降,那是很不现实的;就此恭奉华朔,却仍割据一隅,也不便于日后平灭;所以第一步才讽李雄去帝号——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你要还挂着天子名号,那连暂时性的和平都不可能维持啦。

想当年三国鼎立,诸葛亮之所以捏着鼻子承认了孙权僭号,那是因为有大敌曹魏在北。如今华朝势强,又根本无需蜀地出兵助平羯赵,又怎么可能容忍李雄继称帝号呢?

只有你先去帝号,并且废止玉衡年号(晏平五年后改元玉衡,今为玉衡十年),改用华朝的靖德元年,明确主从之分,咱们下一步才有机会坐下来谈,是战是和,是收降是羁縻,给你们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李雄此前即遣李班、任回领兵南下,去攻打降而复叛的越嶲太守李钊,前不久传来消息,李钊战败而逃,汉嘉太守王载乃奉越巂、汉嘉二郡而降,至此益州彻底平定,也打开了进取宁州的通路。不过宁州偏远,地势复杂,道路险狭,任回乃建议勿轻进,先暂且退兵整顿,日后再谋进取。

而且冬天到了,农闲时节,说不定汉中周访会发兵来攻,此际实不宜使主力久淹于南线啊。

李雄准其奏,但李班和任回还没能回来,华使就抵达了成都。李雄召重臣们商议,其叔父、太傅李骧,以及兄长、太保李始都建议从命,去帝号,用正朔——左右不过一个虚名罢了,何必死抱着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