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全新的开端(第3/3页)

——但就理论上而言,即便裴嶷、裴诜等虽为同姓,终究血缘疏隔,几出五服之外,故而暂且无人得以封王。裴嶷、裴粹两支诸裴皆封为郡、县公——裴嶷以兄子裴开为嗣,裴粹以长子裴诜为嗣,故此二人不封。外姓唯祖逖、荀崧、陶侃、荀组、王卓五人为郡公,华恒、卞壸、郗鉴三人为县公,余皆侯、伯、子等。

别封司马睿为吴县公,刘琨为涿县公,张寔为福禄(酒泉郡治)公,周访为南郑公,王敦为彭泽公,至于他们受不受的(也包括卞望之),暂且另说。

至于服制,裴该不顾群臣反对,大幅度删繁就简,四时祭服唯用一套,天子九章十二旒、诸王七章九旒,公侯五章七旒,伯子三章五旒,以下皆无章无旒。

朝服则罢高山、獬豸诸冠,文臣并用进贤冠,着锦袍。天子冠五梁;王公冠四梁,佩玉蝉,围饰玉带,紫绶金章,或准用玉印;三品以上文臣冠三梁,佩金蝉,围饰金带,紫绶金章;五品以上文臣冠二梁,佩银蝉,围饰银带,赤绶银章;七品以上文臣冠单梁,不佩蝉,围素革带,墨绶铜章;七品以下戴介帻,无绶、铁章。

武官依品,带、绶、章与文臣相同,但戴皮弁或平上帻,着袴褶——源于胡服,为便骑射也——且弁、盔上不饰蝉,而以其它饰品标示军衔:元帅、元戎弁饰两柄交叉金钺;将级弁饰一到四枚金星;校级弁饰一到四枚银星;尉级戴平上帻,饰一到四枚铜扣;士级亦平上帻,无饰,唯袖标上以一到四横道来标志上下。

裴该本人,除非大朝或祭日,则往往不戴进贤冠,不着衮衣或锦袍,而戴垂脚的乌纱帽,着袴褶,且登靴见人。在群臣看来,是天下尚未底定,故此着戎服以示不忘武事也;其实裴该本人仅仅是觉得这么穿着简单,且便于活动而已,倘若还有另一个穿越者,乍一瞧过去,或许会把他当成唐宋士人……

至于上行下效,此等简单方便的服饰逐渐流行,则属后话了。

(第十二卷“丈夫北击胡”终)

第十三卷 会当凌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