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窃据平州(第2/3页)

既然不满,乃可以路途悬远,情势不宜为辞,拒不受命。而即便刘琨奉命西进,他心里既存了疙瘩,还能够实心任事,一往无前吗?

因而在经过反复考量后,裴该最终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私信,剖析形势,劝说刘琨和慕容廆联兵而向幽州。仍旧命裴熊赍此信北上,交给其舅父拓跋头,请拓跋头转送辽西——所经或敌境,或塞外草原,还可能要通过宇文氏的辖区,则以拓跋氏致信,比较稳当一些。

因为道路悬远,裴该自然不清楚,其实这个时候,刘琨和慕容部已然动兵了,只不过所向不是西面的幽州,而是东方的平州。

刘越石连番丧败,被迫东徙至昌黎郡,平州刺史崔毖闻报,当即发兵抵御,全靠了慕容氏的从中说和——其实是威逼恐吓——崔毖这才被迫让出宾徒县来给大司空歇马。

刘琨自然不会因此而感念崔毖。一则崔毖乃王浚余孽,两家怨仇甚深;二则就理论上来说,他是朝廷大司空,则大司空入于汝境,汝不肯倒履相迎,反而陈兵以待,最终也只吐出一个县来,如此羞辱于我,岂可不报?!

温峤、崔悦等人都建议,应当向慕容氏借兵,东逐崔毖而取平州,乃可以平州为根据,徐徐积聚,西抗羯贼。否则的话,就刘琨如今兵不过数千,地不过百里,全得仰赖慕容的扶持,一旦慕容氏因为种种原因,不克来救,则幽州发一支偏师来,我都将难以抵御啊!崔毖又设访于医巫闾和青山之间,到时候东向无路,南投唯海,那就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

刘越石初盟拓跋,后依段氏,势力乍看雄强一时,却终遭丧败,经过那么多事儿,他也终于觉悟了:一切只能靠自己,他人不可恃也,就连同殿为臣者都可能化友为敌——比方说王浚——况乎外族?慕容廆目前瞧着是很忠诚,很老实,日后如何,其谁可知?再者说了,刘琨也察觉到了慕容廆的庶长子慕容翰与嫡子慕容皝之间矛盾重重,万一将来慕容廆辞世,二子纷争内乱,就跟当初拓跋似的,哪儿还有精神头来保护自己啊。

只有自己先稳占一块地盘儿,把兵马重新拉起来,才是正途。

因而他多次致意慕容廆,希望能够在时机成熟后,发兵应援,相助自己逐崔毖而收平州。

再说张宾奉命北上,接替孔苌镇守幽蓟,一到任上,便即遣人赍财货去联络宇文氏,相约守望。范阳郡守樊垣提醒张宾:“幽州之军,七成随孔将军南下,余者守境尚且不足,倘若慕容与刘氏来攻,宇文之兵实不足恃也。当急命人封锁边境,隔绝消息,不使东虏得知……”

张宾笑道:“不然。我闻慕容廆与刘越石有约,将合兵以攻平州。今我若闭锁边境,不使消息泄露,彼等必疑,疑则不敢妄动,甚至于东侵以试探我。倒不如将幽州空虚之情稍稍外泄,则彼等心安,必将勒兵而东向矣。

“卿且筹思,刘越石残兵不过数千,岂敢复归幽州啊?彼既不来,慕容廆自然也不会来。刘越石岂肯幽州失于我手,而复落入慕容之手?倘若慕容廆一意孤行,刘越石或将与崔毖相合,掣肘慕容,我复得宇文相助,御贼于境外,不难也。”

果然消息传到慕容部,慕容皝就建议趁着幽州空虚,发兵攻取之,或者一口气把宇文部给彻底踏平了也行。慕容廆的谋主,代郡人鲁昌却道:“石勒虽使孔苌率精兵锐卒南下,却命张宾代镇幽州,张孟孙之才,比肩管、乐,岂易与哉?攻幽多半难胜。至于宇文,此前逊昵延便屡屡为我军所破,其地日缩,灭之原本不难;然而其所恃者,非止羯赵也,尚有拓跋,倘若拓跋再遣军东援,又如何处啊?且我若灭宇文,地将与拓跋相接,两家本有宿怨,恐怕兵戈无日止息,此非国家之福也。

“且此前便应诺大司空,为其攻取平州,若然背信,恐失大司空之好,甚至于遭到朝廷罪责。今将军辖下户口,半数是晋人,因将军为晋臣,复修好于大司空,始能听命奉法,安心耕织。一旦失大司空之好,复为朝廷所罪,晋人必然离心,晋地复难治理,尚望西向而驭幽州之民乎?

“张孟孙故意泄露幽州空虚之情,是促我东进也,而我亦不得不东进。今幽州有守备之力,无进取之势,我乃可无后顾之忧,专心于平州。候大司空收取平州,两家联兵,则羯赵不足惧,拓跋不足畏,到那时,还怕不能朝灭宇文而夕定幽蓟么?”

最终慕容廆认同了鲁昌所言,于是便留慕容皝守国,命庶长子慕容翰于晋地征兵五千,作为先锋,他自将主力合后,先至宾徒,与刘琨相见,复联兵大举,浩浩荡荡向东方杀去。

在原本历史上,是崔毖先动手的,会合了段氏、宇文和高句丽三家,合攻慕容,结果被慕容廆先破宇文,其他几家惧而求和。但在这条时间线上,段氏先灭,刘琨尚在,导致慕容之势雄大,崔毖就不敢轻易图谋辽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