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谶由谁造?(第3/3页)

李矩说对啊,随即就从怀中抽出几张纸来,递给裴该,说这是那俩小子近日的习字,明公请观——看起来他对自家老婆的这俩弟子也甚为喜爱,时常揣着他们的手书到各处去炫耀。

裴该先展开王羲之的字来看了,不禁赞叹道:“右……”差点儿要说“右军”,好在及时改口——“逸少此字,实不似少年人。”其实他对书法也没有太多研究,甚至瞧不出来这跟后世所传的王羲之壮年所作有多大区别,但肯定写得比自己好,这总归是能够瞧得出来的。

然后再看庾翼所作,貌似也很不错啊……

以问李矩——李茂约本人也是位书法家——李矩便道:“逸少人如其名,字势雄逸,飞扬有鸿雁翱翔之姿,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至于稚恭,亦颇精奇,然笔触间每见事功之志,恐怕将来成就,不如逸少……”

裴该心说啥意思?胸有事功则于书法上就不可能登顶?幸亏你生在晋代,颜鲁公才不会从地下跳起来跟你急啊。

庾翼其人,他前世也是听说过的——但没印象那也是一位书法家——曾经领过兵,打过仗,虽然没怎么赢……总体而言,于文,庾亮未必如庾冰,于武,庾亮未必如庾翼,季坚、稚恭这俩兄弟合起来,才能、功绩在乃兄之上。

于是问李矩:“二子可曾透露,有见我之意哪?”李矩摇头道:“不曾言欲觐见明公。”裴该就不禁纳闷儿了,心说你们俩过江到长安来,究竟所为何事?难道真是来一门心思学书法的?罢了,你们不提,我也不理,咱们就这么拖着好了。

然后才从警部出来,返回大司马府邸,裴服就递上来一大摞的名刺——这些都是想要求见裴该之人,按照过往的经验,多数是谋钻营、求倖进之辈。裴该自从确定了考试制度,对于这类货色泰半是挡驾的——有本事等着重开科举,大司马是你们想见就能见的么?

只是考虑到,一则要维持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二则其中难免有史书所载之人,或许不用考试,就知道有本事,那便不宜一概拒之于门外了。况且某些人本身未必有什么才能,却有名人的荐书,自也不得不敷衍一二。

所以让裴服把那些实在不靠谱的全都直接推给郭璞、胡飞等秘书班底,剩下的汇总后再来向裴该禀报。裴该接过来,只见最上面一封写的是:“会稽余姚庶民虞喜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