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过河拆桥(第2/3页)

这就是世家政治的由来。说白了,若不靠儒学兴家,并以此求仕,纯粹的地方豪门是没有前途的。正如汾阴薛氏,族无儒者,朝无显宦,纯靠武力起家,就更类似于前汉的那些地方豪强,由此遭到现政权的打压,其他什么裴氏、吕氏、柳氏等等,必无兔死狐悲之叹,是绝不肯为其喊冤啊。

故而裴该一暗示,说薛氏过盛,行台内部常有压制之言,而且如今薛涛未死,已落我手,你要是不听话,我可以问问他是否肯听话……薛宁身在裴营,任人鱼肉,当场就怂了,急忙痛哭流涕地向裴该表忠心,恳请指点薛氏一条活路。

裴该就此说了,你既入我麾下,大可建功立业,青云直上,还有必要私掌那么强大的武力么?即命拆除包括薛强壁在内的所有坞堡,并将薛氏强兵三百余人纳入大司马三军体系,迁其妻孥入于关中,入籍并给授田土。如此一来,等于基本上把薛家的武力给收编了。作为酬答,则授薛宁上尉衔,给号虎牙将军。

留居汾阴本籍的薛家就此势衰,再难作为裴氏的奥援,因而如今裴通说要没收裴氏十数年间所得田地、奴婢等,威逼之下,裴硕才无计可施,只得一个猛子扎在地上,连连叩拜:“此事万万不可,还望县尊手下留情啊!”

裴通就看着对方磕头,一连磕满三个,这才装模作样伸手拉扯:“叔祖何以如此啊,岂不要折杀孙儿么?”随即便道:“新占田土,必没于官,否则我无法治理一县;至于奴婢、佃客……倒还有可商议处。孙儿有一计,未知叔祖肯听从否?”

裴硕心说来了,就等你这句话呢。

他也知道裴该、裴通图谋本族权柄,蓄势已久,肯定不会分家、没收财产这么简单粗暴。对方必定要先以暴烈之政来恐吓、压逼自己,最后才会图穷匕见……

“愿闻县尊之教。”

裴通面色略霁,又再一副推心置腹的表情,缓缓说道:“我之所愿,自裴氏析出田土、民人,使县政可为;公之所愿,使裴氏仍据良田、美宅,族人皆得温饱,家业由是而复兴。可以这样说么?”

裴硕微微颔首:“大致如此。”

裴通说好——“新收田土,必须归之于县,但可易以别处。所养奴婢、佃客,可少数归之于县为编民,其余仍为裴氏族人所有,随之徙往别土……”

裴硕闻言,不禁微微一愕:“县尊所言别土,是指……”

“大司马行台长安,总统雍、秦、凉、梁四州,及河东、平阳二郡事。河东、平阳,户口稍繁,关中之地则徒余千里沃土,百姓存者寥寥。大司马常以之为憾,不便耕织积聚,以大募兵,东定羯患。则不妨将族人之半,迁于关中,授以田土,常拱卫大司马之侧,可使裴氏东西两旺。

“叔祖,从来国家愈大,边远难制,必须分封子弟;宗族亦然,唯有枝繁叶茂,其根方始能深。试问,若裴氏唯居闻喜一地,则胡寇之来,大司马与我等必将罹难,安有复兴之望啊?或昔日胡寇悍然发兵,灭我族而伐我柏,裴氏又何在啊?”

裴硕沉吟良久,默然不语。

他基本上明白了,裴该是想在关中自己根基最牢固的区域,别立一家裴氏,则闻喜虽然是祖宗庐墓所在,最终繁盛的却会是关中之裴。这倒也并非不能考虑的建议……而且估计对方不是建议,是命令。

裴硕担心的是裴氏败落,但理论上只要裴该权柄不堕,就算闻喜本家全都死绝了,裴氏亦迟早复兴。那么你裴该觉得闻喜本家不可靠,既难以把控,又派不上什么用场,光留个祠堂、祖坟就足够了,还不如别立裴氏,由此直接篡夺……不对,是复取宗族之权柄,也在情理之中啊。

只是其实,我是打算拱手交权的……奈何你们不信……

——当然啦,裴该并非不信,他的主要目的是弱化裴氏宗族,起码将之析分,分而使弱,对此,无论裴硕还是裴通,全都猜不到点儿上。

于是裴硕反复思忖之后,就理论上认可了裴通的说法,但仍然哀求道:“故土难离,关中虽有沃土千里,奈何并非祖宗产业……实不知当命何人迁往关中,且欲迁其半,未免太过……”

二人商谈良久,讨价还价,最终决定分三成裴氏族人——大概连男带女加老弱是一千多人——及相应奴婢、佃客,迁往关中去安置。至于具体落实到哪些人头上,裴通说了:“叔祖久执族政,自然由叔祖判定,我是不便越俎代庖的。”

裴硕又有点儿瞧不明白了。他心说迁徙是件苦事——虽说贴近大司马,将来有望兴盛,终究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有几人目光能够如此长远啊——我还以为你们会把我和亲近我的门户西迁呢,结果你们把权力又交回到我手上……那我当然把不对付的那些人给轰走啦,比方说这几天跑去找你告刁状的,我虽然不加拦阻,但别以为我不知道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