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废物利用(第2/3页)

我本身讨厌包办婚姻,难道还要包办猫儿的婚姻不成么?即便这年月缺乏自由恋爱的土壤,也该让她掌握一定的选择权啊。拉拢某将,自然别有手段,何必要靠着联姻来笼络人心哪?

……

再说杨清率兵来至兵部,早有小吏迎上前来,拱手道:“杨中尉请即入部,所部兵卒随我前去安置。”

杨清跟这小吏交接毕了,便即独自一人,迈入兵部大堂。兵部掾辛攀并未接见,只命副手出来,核对了杨清的身份之后,指示他:“大司马早有安排,中尉既入长安,则当前往军校就学。”

杨清闻言,不禁发愣:“军校又是何处啊?”

要说这“军校”,还是在长安官学建成后不久,裴该与陶侃、郭默、辛攀等人商议,新设置的机构,其主要目的,一是便于诸将交换和总结战场经验,二是培养中下级将领。

裴该原本就规定,凡队长以上,欲升迁者除上官推荐和计功外,还须识文断字,并且经过考核,不过无论习字还是考核,都在本营内部完成。等到三军大调整、大整训,复设定军衔制以后,裴该就又考虑,或许只有通过集中学习,使自己能够直接影响甚至于掌控中下级军官,才能够真正地避免诸军、旅军阀化倾向,本大都督也才能牢牢地把住统帅权吧。

于是即在长安城内,辟地建立军校,不但有升迁希望的军官都须入校作短期培训,其他军官也都要轮流从学,总结和交流过往的经验,并且了解最新的军事技能。别的不说,如具装甲骑、虎蹲炮等新军种,都有什么特性,临战之时应当如何与之配合,这都不是将领临时一拍脑门儿就能琢磨出来的事儿啊。

计划拟定后,便任命熊悌之担任军校“校长”。

裴该这也是给了老熊一个合适的去处。大司马三军中,虽多百战良将,终究五指长短不齐,难免有几个拖后腿的——普遍认为,高乐、熊悌之与周晋最劣。不过三人的情况不尽相同,高乐和熊悌之俱都怯懦,但老熊因势所迫,尚能勉强建功;至于周晋,纯属运气不好……

此前熊悌之自武都郡率部归来,裴该见其军,尚算严整——说明老熊于治军方面,还并不算太过懈怠——但观其人,就不禁深深地皱起了眉头。是勇是怯,固然在脸上瞧不出来,但短短数月不见,熊悌之竟然又胖了一圈儿,若说甄随榔槺如熊,则熊悌之简直就是猪了……还不是野猪,是养足了膘待宰的家猪!

裴该当时挠挠下巴,心说这老熊如今的形貌,却有些眼熟……再一琢磨,对了,是在平阳城内缚住的刘骥!三层下巴,腹大若怀四胎,这个样子可怎么上战场啊?

固然真正的勇将,都得甄随那般肥满,后世身材匀称的健美先生,其实倒未必能打。但事不可极,腿比旁人粗两圈就算到顶了,这肚子比旁人整厚一围,两条腿怎么支撑得起?肯定在活动上,和精力上,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啊。而且你瞧老熊的坐骑精疲力竭,垂头丧气的,多么可怜……

诸将亦每言熊悌之不堪用,但裴该实不便将其彻底投闲置散——终究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且“徐州有一熊”的歌谣还在军中传唱,即便夺其兵权,也应该换个不重要的位置,让他可以继续发光发热。

于是便命熊悌之担任军校校长,直属行台司马,负责军校庶务。他若是乐意,也可以挺着肚子去给军官们上上课,缅怀一下自家从前在阴沟水畔的“丰功伟绩”。

裴该倒不怕熊校长将来桃李满天下,从而尾大不掉,终究老熊没有常公的野心,而他裴大都督也非孙医生,完全对军事一窍不通,即便去军校也只能空话连篇,只是宣讲主义。

至于高乐,日益颓唐,尚且不如熊悌之,裴该正在考虑如何安置他,突然间便有机会从天而降——陶瞻又自汉中前来,为周访向长安请求增援。

此际裴该已经彻底打通了与汉中和凉州的联络途径,三方假援助、赏赐之名,实际上大搞易物贸易,可以相当程度弥补关中的不足。不过陶道真此次来,并非请赐军器、马匹,而是希望行台可以派一员将领前往汉中,去协助周访练兵。

此前周士达发兵西进之初,就听说裴该于河桥以寡击众,大破胡军主力二十万,不禁顾问陶瞻等人,说:“大司马三军,竟然如此精强乎?我若有此强军,何愁巴贼不破啊?且即王处仲,也不敢再来谋我矣。”等到夺占了汉中,遣陶瞻北上去联络裴该,以粮食交易军械,陶道真返回南郑后,备言大司马三军果然训练有素,士饱马腾。周访就又问了:“然则大司马究竟是如何练成此军的,卿可向乃父探问过了么?”

陶瞻摇头,说我倒是问过了,但我爹不肯多说——而且我并不擅长军旅之事,就算我爹肯仔细讲解,也未必能得其精髓啊。他建议周访直接写信给陶侃,探问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