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献俘(第2/3页)

这一觉直睡到日上三杆,才刚悠悠醒转,伸个懒腰,就听身旁有人禀报说:“大都督有命……”甄随一骨碌爬起来,才发现说话的是自家亲信部曲,拱手而立,也不知道跟旁边儿等了多久。

登上县署正堂,先接裴该的指令——命令倒很简单,要他暂守蒲坂而已。随即那名部曲又报,说县内大户吕氏遣人来拜见将军。

甄随摆摆手:“什么吕氏,老爷不见,让彼等去寻郭诵说话。”

那部曲道:“吕氏此前擒获伪镇西大将军韦忠,如今押来城中,交与将军……”

甄随不听此言则罢,一听此言,不禁睡意全消,满面喜色,当即蹿将起来,大笑道:“果然苍天待老爷不薄,白送一颗人头上门!”说着话就腰间抽出刀来,疾奔而出,欲杀韦忠。

韦忠被羁押在一辆囚车之中,蓬头垢面,皮索加身,那样貌真是要多凄惨有多凄惨。甄随见了不禁疑惑:“此即胡之镇西大将军?”这么污糟的脑袋砍了去,大都督能信么?再一想,不怕,砍下头来,咱们可以打水清洗嘛。

可是才刚举刀,就有押解来的吕氏族人死死拦住,说:“将军,杀不得也!”

甄随瞪眼问道:“为何杀不得?”

吕氏族人乃将前因后果备悉分说,只可惜什么“弃典礼而附贼后”,甄随完全是有听没有懂。有名吕氏比较机灵,见此员晋将一脸的懵懂,这才用大白话简单明了地解释道:“此獠曾经咒骂过大司马先公,是故我等擒下,也不敢杀,要献于大司马驾前,由大司马亲手报仇。”

甄随怒道:“竟敢咒骂大司马他爹?是可忍,这个老爷我不能忍!既是不能杀,且取鞭子来,老爷先抽他一顿泄愤!”

吕氏仍然拦阻,说这人自被擒后,不吃不喝,我等只好捏着鼻子硬塞,但这活儿太难了,终究不可能塞进去太多啊,如今他只剩下了半条命,怕是经受不住您的鞭子……万一抽死了,可怎么好?

甄随杀又不能杀,打又不能打,满腔欢喜化作泡影,怒急攻心,当即抡起刀来,用刀背一拍一个,把那些拦阻他的吕氏族人全都打趴下了。随即喝道:“渡口当有船,大都督见在河西,汝等可自去请功,何故来此消遣老爷!”说完了扭头就走。

生擒韦忠固然大功一件,但这家伙也是个烫手的山芋,万一死在自己手上,必然挫价,而且说不定裴大司马还会恼怒,因而吕氏本打算把他交到晋军手上就算完事儿了。孰料甄随根本不受,他们只好再度押解囚车上路,在渡口改换舟船载运,一直送到了河西的大营之中。

……

裴该也劳碌了整整一夜,等天亮后才得空和衣假寐了片刻,如今正在大帐内发号施令,主持收尾工作。

晋将陆续将所斩胡将首级献上,由军司马裴寂记录、核算功勋。至于所俘胡将,大多数在裴该面前跪了片刻,便被喝令推出去斩首。

裴该还是一贯的政策,将俘虏区别对待:小兵可饶性命,将领多数斩杀;氐、羌或可纳入裴军体系,屠各、匈奴,多数只有苦役做到死的份儿。总而言之,群体数量愈少,愈当严惩不殆;人数愈多,或可网开一面。

因为裴该的历史观很简单明确:一,古往今来,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愚民,只是愚民可教,“不可使知之”是开历史的倒车;二,虽然历朝历代都有一二英雄人物散发夺目光辉,但基本上,历史都是愚民创造的,也是愚民推动着前进的,倘若忽视民众的力量,必然“水可覆舟”。在此基础上,对愚民,不管是晋是戎,大肆屠杀,都非正道。

只有当路松多被绑进来的时候,一名秦州兵跪地为他求情,说:“陈将军曾命末将恳请大都督,此胡骁勇,杀之可惜。”随即便将路松多两次被陈安、甄随战败,并最终为陈安所缚的经过,大致解说了一番。

裴该心说能在甄、陈二人兵刃前两次逃得性命,果然可称勇将……旁边儿刘光也为其求情,于是裴该便即怒目瞪视路松多:“汝可愿降否?”

路松多答道:“败军之将,岂敢不降?”

裴该冷笑问道:“汝是愿降,还是不敢不降?”

路松多俯首道:“今皇……胡汉主妄臣疑,刘粲又操切不能用兵,遂为大都督所破,大都督之威,经此一战,某自然心服口服。大都督有如此貔貅之师,又得甄、陈二位勇将,则晋胜胡败,不待言而自明。某愿为大都督牵马执戟,绝无二心。”

裴该摆摆手,命刘光将路松多领将下去,好生看管,且候一切调度定了,再决定将其安置在哪一部,任何职司。

他之所以饶过了路松多一命,并不仅仅因为此将骁勇,更重要的是,这名字他前世就有印象。虽说在两晋之交的历史大潮中,路松多只是一个小角色,史书中也仅仅记了一笔而已,偏偏裴该就记得他的事迹——或许因为这名字叫起来比较顺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