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锄地(第3/3页)

说白了,裴该想请老先生出山去搞教育,不仅仅世家子弟,也给寒门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扩大且牢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实话说裴该来自于后世的灵魂,对于儒家学说并不算太感冒,但必须承认,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是最方便凝聚人心、推广教育、巩固统治的。固然治乱世当用刑法,但法家本就自儒家析出,算是儒门的极端势力,实在太过赤裸裸了,并不足以教化百姓——只能硬性愚民。

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在裴该看来,他这话算说对了一半儿。对的那部分,是儒法不可偏废;错的那部分,是外法内儒的“霸王道”,远没有外儒内法的“王霸道”来得更柔和,也更有欺骗性,最适合构建官方思想体系。

裴该虽然有着比旁人多两千年的见识,但对于国家制度,他只能修修补补——全面推翻,搞新一套,未必真能适应时代土壤;对于思想领域,他更缺乏全面创新(也就是全面抄袭)的能力,只能暂时继承儒家教化了。

所以才特意跑来请董景道出山,先让老先生把郑学的架构重新搭建起来,他才方便一点点儿往里面掺私货。

然而董景道却摇摇头,说:“我老矣,既无宦意,复不能劳神以课授弟子。”不等裴该再劝,就站起身,从背后的书架上抽出一卷书来,放在案上,说:“此老夫昔日所作《礼通论》,非驳俗儒,以广郑旨。裴公若能使此书大行于世,必能于向学者有所裨益……”

裴该双手接过,说:“我已在渭滨建工坊,以版刻之术复制经典,先生此书,自当刻印刊行,授各郡县,遍传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