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我亦书生(第2/3页)

正所谓“王权不下乡”,这年月掌控城邑容易,要想牢固地控制各乡各村,那难度相当之大,且裴该也没有那么多人手可以调用。一旦胡军杀来,那些坞堡武装朝秦暮楚,对于裴该而言,就是相当棘手的变数。因此各坞堡若肯解散武装、毁弃防御工事,还则罢了;稍有抵抗,裴该也不费脑筋、唇舌去劝降了,直接架起砲车、云梯来将之攻克,然后以附胡之罪杀其首脑,并毁弃坞堡,没收粮食、财产,堡众无论男女老幼,一概充为官奴,发往渭北去屯田。

夺占诸城后,他便命陆和率“武林左营”前往梁山择地屯扎,命高乐率“武林中营”入驻夏阳,陆衍率“蓬山中营”入驻郃阳。陶侃受命巩固大荔之防,王泽、谢风率“劫火”二营去攻略西部各县,以及北地郡。

一切安排妥当,才只是建兴四年的二月份,估摸着长安封拜卞壸徐州刺史、召荀崧来长安的诏书,以及自己迎接妻子荀氏入关的信使都还没能抵达淮阴呢——留一营镇守战略要点成皋和物资产地巩县,命刘夜堂率余部入关来会,也尚未到;去睢阳劫持司马裒的郭默更是影儿都不见——裴该踏踏实实地与裴嶷共赴渭北下邽县境内,去组织民屯——差不多也快到春播之期了。然而他才到下邽,席不暇暖,突然得报,说在蒲津渡劫住了一伙商旅,据其所云,胡乱已平,大军即将再来攻打关中!

裴该当场就惊了,速度好快,真正出乎我意料之外。急忙询问:“刘粲得胜,或刘曜得胜?”得到的回复是:“二贼并未见仗……”

……

裴该本以为,这场原本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的“清君侧”,胡汉大内讧,起码会持续小半年的时间,足够他收复并巩固好朔州之防了,而且胡人因此而实力遭到一定损失——会否大损,其实他倒并不敢报以奢望——说不定更要迟至秋高马肥之际,才会再度南下。

主要裴该所了解的是后世历史,而非真真正正的当世之人,历史都是由人来创造的,往往一念之差,虽未必扭转历史的走向,却能加快或延缓历史长河的流速。故此他料错了三个人:

其一是刘乂,此儿废物,裴该自然早有所知,但被逼至绝境谷底而能够反弹,这是此前裴该所料想不到的,同时废物个性并未反弹,他也没能想到……刘乂前在华阴,写信与刘曜联络,虽然得着了满意的答复,他却仍然心生疑虑,生怕刘曜将其诓至渭北营中,然后绑送到平阳去,所以使节反复来往于渭水南北,刘曜压根儿就没提更多的要求,刘乂却主动将承诺逐步加码,最终许给刘曜的是:

黄河以西,尽属刘曜,封为秦王,拜相国、大单于,都督中外诸军事,军政一以委之……要不是刘丹拦着,估计还得加九锡。

就此耽搁了时间,而相对的,刘粲还没得着刘曜动兵的消息,就急急忙忙赶回平阳去,结果到了地方一打听,敢情刘曜、刘乂还没东渡黄河呢……

刘粲心说早知道我就在偃师多留几天,帮忙兄弟刘敷先挫一挫晋军之势了,也不知道刘敷能否守住偃师——其实这会儿刘敷差不多该挂了,只是消息尚未传递回来而已。

裴该第二点错认,是刘曜野心不炽。别看在原本的历史上,他最终夺得大位,但那是因为刘粲、靳准把刘渊的嫡系子孙先后都杀了个精光,刘粲遂得以屠各旁系继承大统——这人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擅权乃至篡位之心。他之所以相助刘乂,纯粹因为刘乂是正经的皇太弟,其实论继统资格比刘聪还要高,加上靳准、王沈等奸臣又闹得天怒人怨,刘曜与刘粲素不和睦,于是才慨然应允了“清君侧”之事。

然而刘曜知道,兵贵神速,一旦刘粲及时率兵赶回平阳,自己的希望就不大了。叵耐刘乂总是拖延,对方越是封官许愿,刘曜越是觉得这事儿不靠谱……那位皇太弟自然就更不靠谱啦。因此大军才过黄河,屯扎在河东郡内,刘粲遣人来与刘曜谈判,刘曜就自然而然地改弦易辙了。

第三点错认,是刘粲此人杀伐决断,实有父祖之风。他回归平阳后,眼都不眨,当即杀尽了刘乂的属官,拘押其家眷,同时也派人监护住刘曜之母胡氏、妻卜氏及二子刘俭、刘胤,然后遣使去和刘曜谈判,要刘曜交出刘乂来,所做出的让步是——从前答应过你的雍王,不附加任何条件,直接给你了!

刘曜自然也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点:其一,宽赦刘乂,不废其皇太弟的地位;其二,饶恕党同刘乂的前太尉范隆和金紫光禄大夫王延,可以罢官,不得伤命;其三,命刘丹和陈元达留在刘曜军中,以参幕政;其四,杀靳准和王沈、宣怀等中官以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