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乾坤一掷(第3/3页)

因此裴该就说了:“叔父三策,其下太缓,其上太急,其中因人成事,而人若不允,终是水月镜花。”

裴嶷双手一摊,说:“我智穷矣,文约有何良策啊?”

裴该案前正平摊着关中地图,他仔细端详了一阵,然后缓缓说道:“犹记叔父昔日与该语,以诸葛孔明为譬,云孔明在蜀中,连岁北伐,以求一逞,此非逆天也,实在争天!今关中孱弱,胡贼势大,即方内讧,亦恐胜负速分,实力未必大损,则小大之势明矣。我当面之敌,非索、梁也,是胡虏也,欲以小搏大,唯有争天!”

裴该一开始琢磨的,是在徐州好好种地,支持祖逖在豫州向司、兖施压。要按照历史的正常进程,接下来就该是长安城破,愍帝被擒,旋即遇害,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再然后胡汉就该起内乱了,刘聪死而刘粲继,然后靳准政变,刘曜、石勒东西合兵以讨伐之。到时候裴该出青徐,祖逖出兖豫,利用胡人三方内斗的机会,就可以一举而底定黄河以南地区,甚至于兵入关中。倘若选择的时机良好,说不定还可能保下靳准,使得胡人自此三分,则易平矣。

如此顺时而为,貌似可策万全,然而这纯粹是靠着预知日后历史而开的金手指,其中一旦出现点儿差错,导致历史长河转向,立刻就会抓瞎——想靠先见之明牟利,必然因此而全身心地扑在这一点上,稍有偏差,立刻手足无措。

好比诸葛亮一出祁山,倘若预知后事,相信他一定不会再驳回魏延的子午谷战略了。然而诸葛亮以其本身的性格和能力,就都不适合做乾坤一掷的大冒险,若去执行一场自己其实并不真心乐意的战略决策,怎可能不出意外?说不定结果还会更糟啊!

还是裴嶷说得对,必须要“争天”,唯有靠着自己真实的能力争出来的,才是确确实实可以把握的成果——若胜,自能摇撼天下,转动时局;若败,那是自身能力的极限,也不会留下什么憾恨。

所以裴该才打算不管什么历史了,一得建康之令,当即与祖逖联兵北伐。如今已经走到这一步了,还容得他退回河南、弘农,缓缓踏步吗?既入关中,就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好好地争一争!

“我意决矣,”裴该伸手在地图上一拍,“乃将性命,尽付于此间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