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月色满弓刀(第2/3页)

再者说了,这与司马懿在陇上,虽然有所相似,却也不尽相同,因为晋军运路比蜀汉出汉中要便捷得多了,万一他们能够解决后方的问题,隔不数日,就将粮运续上,则长期苦战将难以避免。若不趁此时机,晋人粮草捉襟见肘,士气必然低落的机会将其击破,或者起码重创之,或许将来再得不着这样好的机会啦。

故此刘粲是必然不能久驻首阳山麓,纯取守势的。当然啦,裴该暂且不论,祖逖的豫州军据说也有三四万人,而刘粲本部只有两万,在数量上落了下风。不过刘粲是跟祖逖见过仗的,知道祖家军也就只有本部六七千人能耐苦战而已,其他那些临时征用的坞堡武装,仅仅能够跟着打些顺风仗而已,战斗力实在难以担保。刘粲这回亲率自孟津南渡的,则全是匈奴本部精锐,他向来自视甚高,觉得大有机会正面对敌,击破祖逖。

当然啦,也必须赶紧派人去弘农催促呼延晏,速速来援,以免一招不慎,因为兵数不足而难竟全功。

刘粲派刘勋领三千骑去试攻成皋,派刘雅率七千人先发,挺进延寿城,以窥豫州军动向——一旦豫州军有北援之意,便即东出阻遏之。他自己在偃师,命人于伊水上多造浮桥,随时准备增援刘雅。

首先得到了刘勋的回报,说徐州军竟然放弃了城外修筑未完的堡砦,退守城池,分明气沮不敢抵敌。刘粲就等刘雅的消息,但是未见豫州军有何动向,刘勋第二封信又来了,说我险些攻破成皋,请求增援。

刘粲当即回复,说你看成皋能攻则攻,不能攻就为我堵在城外,不放徐州军南下与祖逖相合——援军我不是能派的,已遣三千去助守孟津,我现在手头兵马也不多啦。随即他便离开偃师,渡过伊水,与刘雅会合,去邀击祖逖。

这一番调动,等到消息传到阳城山麓,祖逖再快马命汜西的坞堡燃起烽火,以提醒裴该,一来一去的,就折腾到刘勋攻打成皋的第二日深夜时分了。正好在裴该拿下了七星堡的同时,消息通过烽火顺利传达给了成皋方面。

裴该不禁仰天而叹:“此天之所以佑我中国,而消胡运也!”

他本不信鬼神,认为时局在人心而不在天命,但穿越过一回,过往的很多理念都因此动摇,总觉得冥冥中自有深意在……上天派我来到此世,就是要扭转华夏这数百年血火纷争的历史的吧!不管这所谓“上天”究竟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于是当即下令,全军西进,去打巩县。

首发就是刘夜堂所率的“厉风”三营,他们从成皋关上下来,未及抵达成皋城外,便即接到将令,于是折向西南,渡过伊水,直取巩县。到了城下之后,先扎下营垒,砍伐树木,打造攻具,同时派人射箭书入城,要求对方投降。

可惜书信石沉大海,未见答复。

胡汉政权此前蹂躏河南,围困洛阳,所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就没想着巩固已占领土——因为自汉主刘聪以下,都妄想只要擒住了晋怀帝,自然天下唾手可得,到时候再派员来接收各城也不为迟啊。故而当晋军杀到的时候,河南各名城大邑都只有千人左右守军而已,还泰半是些地方武装,只是暂时接受了胡汉的封号。

由此裴该大军一下成皋关,成皋守将便即开城迎降。只是此时局面又与那时不同,当日刘乂大军丧败,自弃了成皋关后,连成皋城都不敢进,便自近郊呼啸而逃,然后晋军旌旗蔽日,出现在了地平线上……则成皋守将哪还敢起抗拒之心呢?

然而等到刘粲率军南渡黄河后,便向偃师、巩县等城派去了将领,接收防务,原本笼罩在河南上空的浓厚乌云,就此变得更加混浊起来。强弱大小,乃至胜负之势,不是那些色厉内荏的地头蛇能够看得清的,他们只见着胡汉军势大,且多为骑兵,装具精良、士气高昂——当然是跟他们自己比——无不胆战心惊。如今虽然有晋军从东方杀到,看起来也不过数千人而已,而刘粲主力虽然南下延寿城,距此也仅仅四十多里路程,援军瞬息可至,在这种情况下,哪有投降之理啊?

再者说了,此刻城中守将换上了胡将,虽然他领进城来的不过区区十数骑,也不是组织力低下的旧时守军所敢于违抗的。

巩县不肯投降,本也在意料之中,刘夜堂并不着急。他在城下休整了一宿,第二天一早才想发起进攻,裴该率领大军就赶到了。

……

裴该为什么来得那么迟呢?成皋城下七星堡之战,前后不过短短一个多时辰而已,本耽搁不了多少时间,问题战后还需要打扫战场、安排留后事,再加上士卒厮杀多时,也都疲累了,不可能再让他们披着月色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