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苏峻问题(第3/3页)

所以后来唐人作《晋书》,没把郭默当叛臣,而使与邵续、李矩等名将并传。苏峻就不一样了,他纯是狂妄自大,野心炽燃,自以为王敦死后,江东无人是其对手,故此悍然联合祖约,掀起反旗,并且在攻陷建康之后,大肆抢掠杀戮,搞得是天怒人怨。说白了,这家伙是真的脑后有反骨,而且骨子里还残忍暴虐,与西晋末期那些胡汉军阀没啥两样。

裴该把苏峻比曹嶷,其实未必妥当,苏峻的能力应该比曹嶷略高一筹,所以掀起的乱子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裴嶷听了这话,却笑笑说:“即便驽马,亦有可用之处,只看何人驾驭。今苏峻势蹙,若肯来投,使君不宜拒之,免失人心。”人目前又没什么劣迹,你有啥道理拒其于千里之外?这种姿态一摆出来,以后还有谁肯来投你吗?

裴该还在沉吟,旁边儿高和却膝行出列,拜倒在地,说:“末将与苏峻有仇,还请都督不要接纳!”

对于高和的出身、经历,裴该自然是清楚的,只是一时间没能想起来罢了,听闻此言,当即颔首:“既是卿相请,我便不纳苏峻好了。”

谁想陶侃却突然间开口,问高和道:“苏峻也未曾杀卿父母、夺卿妻儿,些小仇怨,何可与国家大事相提并论?还请高督三思。”随即转向裴该,拱手说道:“裴文冀所言是也,且使君不欲用那人乎?昔我不用其言,乃有杜曾复叛,则其心胸险狭可知也。然而其才可用,故此陶某才荐于使君,只是当储之于内,而不当用之于外。今才用之于外,便欲自专,若相违逆,必然去也——使君亦请三思。”

陶侃很了解王贡,知道那人是什么性格,当初两人间起了龃龉,王贡就掀起来泼天大祸,而且此后再见陶侃,却不肯归依,而要挟陶侃把他推荐给裴该——正所谓“君择其臣,臣亦择其君”,王贡是认定陶侃不能用其计,非可从之主也。如今裴该才想要用王贡,要是当即就打了王贡的脸,那他还有可能留下来吗?

裴该把脸一沉:“我终不肯受他人所挟制!”

裴嶷摆摆手:“此非挟制——彼又何以挟使君?然而行事只看当否,不看是否如意。若臣之所为皆如主君之意,为主君所欲,是庸主与谗臣也。”

你不必在意王贡是不是专断自为——其实也说不上专断,他还是写信来请示了嘛——也不必如陶侃所言,在意不从其言,王贡是不是就跑了,关键看事情应该怎么去做。倘若臣下所言不如意,你就一律打了回票,那不是刚愎自为吗?那谁还肯向你献计,为你谋划呢?

裴该沉吟少顷,望向高和:“卿如何说?”

高和也在考虑陶侃刚才的质问,犹豫了一下,还是回复道:“但从都督之命。”

裴嶷说好——“可从谢督之书,暂命苏峻等南下东莞,但须使苏峻率其精锐,与谢督并道而西,与大军会合。若彼不肯南下,则不必再加理会;若南下而不肯从征,则可命谢督围剿之,献其首与曹嶷。”

裴该不禁冷笑道:“若其不肯南来,我迟早割其首级,为高卿复仇!”给苏峻最后一个机会吧,若肯为我所用还则罢了,若是不肯,以后就再没机会啦!

裴该考虑到,历史既然已经改变,说不定苏峻再没机会造反了,而且司马家不能驭他,焉知我也不能驭他?这时候就应该团结更多可团结的势力,以扩充自家的实力,倘若苏峻最终还是走上老路,那时再除,也不为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