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岂有中国人降胡之理(第2/3页)

陆和所部晋军不等敌骑近前,便先乱箭齐发,当场射翻了十数骑——步弓的射程比马弓远多啦。只可惜敌骑毫无阵列,分布得很散,绝大多数箭支都因此而落了空,更要命的是——熊悌之在后面连连跺脚:“可恨,我部弓箭手实在太少啊!”

徐州方面两营,不足三成的弓箭手,也就四五百人而已,前出队列中更是只有一百多张弓可以发射,面对数千氐、羌游骑,所能造成的杀伤相当有限。尤其他们本为追击陈川,乃是轻装前来,弓箭手人均也就只有二十支箭,缺乏补充。

想当年李陵所部五千汉军在浚稽山遭遇匈奴单于主力,对方从三万骑一直增添到八万骑,他连日苦战,杀伤敌军近万,那仗是怎么打的?《史记》记载:“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他有车啊,车上全是辎重装备,这才能力战数日,杀得匈奴胆寒……

如今“武林”两营则缺乏辎重物资,而且济水和别济之间二十余里地,全是一马平川,就连高过人头的土堆都很少,根本无险可守。而数千氐、羌游骑散布其间,来去纵横,显得极其疏落,也使百余弓箭手难以取准,更不可能靠抛射来造成大量杀伤。

因此很快的,氐、羌杂骑就冲到了面前——那些外族牧民,大多是奸滑之辈,敌阵不散是不敢靠近的,但总有些少经战阵,只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瞧着晋兵稀少,自以为可以一冲即散,因此不顾身旁有人中箭倒下,仍然奋勇前突。谁想晋阵中一声鼓响,突出无数长矛来,将胆敢靠近的敌骑捅刺得如同刺猬一般,旋即刀盾手跳荡而前,将落马的敌兵逐一破腹、断头。

氐、羌游骑呼啸而来,很快便又狼狈退去,这初次接触,双方的战损比竟然超过了一比十——当然晋军是一。

高橹上的刘乂将此情景看在眼中,不禁惊慌,忙问刘丹:“阿叔,氐、羌不管用,寇已近矣,如何处?”刘丹也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不想徐州也有如此精锐,不在祖逖部曲之下……不妨,如今不求败敌,先阻挠之,待我阵成,他便无机可趁了。”左右瞧瞧,当即下令:“那些降卒在做甚?急命彼等前出阻敌!”

他说的“降卒”,当然是指的陈川所部一千乞活啦——不过夜间行军,掉队的不少,匈奴人摸进来前后,主动逃蹿的也有数成,如今剩下的也就五六百而已。将令传下,陈川不敢怠慢,赶紧领兵前出,直向陆和侧翼汹涌杀去。

陆和所部是走,为的保存体力,方便最后冲刺;陈川所部则是奔,体力什么的先不管了,若被晋军冲到胡阵前,我等却尚未赶到,恐怕项上人头不保啊!可是眼瞧着冲近晋军,陆和突然于阵中扬声怒喝,所部亦各嘶吼,声波如有形质一般,浪涛卷处,乞活的阵列瞬间崩散……

这些乞活军大多是并州和中原的百姓,深受胡人之害,绝大多数恨胡入骨,再加上受到陈午的影响,谁又肯为胡人卖命呢?此前在胡骑监押下,为了活命,被迫听令,如今一听晋阵中嘶喊声起,将近半数直接拋下兵器就落荒而逃。几名监护的胡骑还在挥舞长刀,砍杀溃军,晋阵中陆和弯弓搭箭,一发正中一名胡人胸口,当即撞下马来,被乱兵踩成了肉泥。其余胡骑各自惊心,匆匆勒马,这一来局势再也控制不住了,包括陈川在内,遍布四野,逃得是脚下生烟。

刘丹又惊又怒,当即下令:“叫那些氐、羌不要冲阵了,都去砍杀溃散的降卒——那陈川的首级也给老夫斫回来!”然后高叫:“刘光何在?!”

一将在橹下高声应答:“刘光在此,大人有何吩咐?”

这个刘光也是匈奴人,乃是刘丹部曲,年方二十,却生得膀大腰圆,弓马娴熟,尤其善使一柄快刀,在无镫马上也能运转如飞,深得刘丹的信重,并且收为养子。当下刘丹就命令刘光:“汝立率我部曲前出,去挡住晋寇!”

他们这回带出来不少老弱残兵,只有三千左右的匈奴步、骑可用,大多都在前面整列呢,其余东宫护卫,刘丹不敢轻动——而且虽然多是匈奴贵胄子弟,大多数未经战阵,真正的战斗力也难以保证——故此他便只能让自家部曲顶上去了。

刘丹的部曲约两百骑,全都是身经百战的匈奴老兵——相比之下,刘光虽然勇锐,真正打过的恶仗却还不够多。

刘光率部赶到阵前的时候,晋军已经开始了最后的冲锋,冒着胡阵中的箭雨,不惧死伤,直突敌阵。陆和马上放箭,连毙四敌,随即负好弓,端起一支长矛来,奋勇冲杀在队列之前。胡阵尚未完全——尤其对面的敌人越逼越近,那布阵的速度也就相应的越来越慢——当场就被撕开了多个缺口,眼瞧着全面崩溃只是时间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