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北伐序曲(第3/3页)

随即不等陆晔和戴渊反驳,他就问司马裒:“请问大王,昔日武皇帝大军伐吴,是以何人为帅呢?”

司马裒有点儿犹豫地回答道:“得非杜成侯(杜预为当阳县侯,谥号‘成’)么?”裴该笑着摇摇头。司马裒又说:“那便是王武侯(王濬为襄阳县侯,谥号‘武’)了。”裴该却还是摇头。

不过他眼角的余光一直在盯着陆晔、戴渊呢,就见二人正打算开口提醒,就抢先说道:“大王误矣,灭吴主帅,实为贾武公(贾充为鲁郡公,谥号‘武’)。然贾武公不谙军事,复不以为能胜,乃只柱节于项,遥督六军——是以今人只记得杜成侯、王武侯,不以灭吴之功归之于贾武公也。”

西晋灭吴,第一阶段平定荆州的军事负责人是杜预,第二阶段进取扬州的军事负责人是王浑,立功最大且第一个杀到建业城下的将领是王濬,至于主帅贾充,还真没多少人记得。裴该此言一出,就见陆晔和戴渊的神情也都有点儿抓瞎,不禁心中暗笑:特么的本朝史,你们竟然还没有我一个穿越者记得明白!

他如今若闲着没事,就尝试析分自己头脑中的两份记忆,以免把后世所学轻易暴露出来。通过记忆得知,这年月的士人普遍对西晋历史不熟悉——原本的裴该即便身出高门,父亲又是国家执政,便已如此,相信陆晔这种南人,戴渊这种半路出仕的,更不会高到哪儿去了。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越是本朝史,其中忌讳越多,很多事情会被刻意地含糊掉——好比说贾充,若在贾家还烜赫的时候,即便想要淡忘他的功劳,估计也会有不少人时时发言提醒;但如今贾家衰败了呀,尤其贾南风死后,贾氏各种污浊老底都被翻了出来,后人就光记得贾充谄媚司马昭,以及弑杀魏帝了……

其次,这时候还没有全本的《晋书》,当朝史料散见于朝廷典籍,能够通读,进而融会贯通的人很少——而且还被刘曜一把火给烧了大半,余皆散佚,如今想读也没处读去。陆晔和戴渊二人从没有进入洛阳朝廷的机会,他们知道的必然没有原本的裴该详细啊——裴頠曾为执政,他是都可以接触到的,而且博闻强识,转过头去都会教给儿子。

《世说》记载,后来晋明帝司马绍询问晋室得天下的故事,温峤根本回答不上来,王导说:“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于是备悉讲述了从司马懿诛曹爽,直到司马昭杀高贵乡公的史事。司马绍不禁捂着脸,趴在床上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你瞧自己老祖宗的事情,他自己不清楚,还得去问外人——也幸亏是王导,博学多识,换了一个人即便敢说,也未必能说。

故此裴该道出贾充之名,陆晔和戴渊也不禁有点儿蒙:唉,竟然是贾充,不是司马伷或者王戎么?

裴该的话中之意很明白:你要是距离战场过远,根本插不上手,还怎么建功立业?将来谁会记得你是北伐主帅?此言正好搔到了小年轻司马裒的痒处,当即一拍桌案:“舅父所言是也,既如此,孤便暂驻睢阳,待卿等恢复旧都后,再前去拜谒、修复山陵!”

陆晔和戴渊不禁面面相觑,心说咱们这不是彻底被裴该牵着鼻子在跑么?一定是东海太妃施加了什么影响,大王才会那么听他的话……倘若继续这般发展下去,我二人过江干嘛来了?不过备员而已嘛,还如何完成王茂弘的托付?不行,必须得另谋良策……在此之前,先把东海大王彻底架空了,别让他再随便主持会议,发表意见!

不过这也都是后话了,在今天这场会议上,他二人可以说是大败亏输,裴该连还击的机会都没给他们留下。

北伐的大致方略,就此敲定。

(第三卷“捕逐出八荒”终)

第四卷 回瞰黄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