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时机成熟(第2/3页)

张宾自诩智计无双,但是怎么琢磨也琢磨不明白,裴该所说的“其二”究竟是指什么……难道说他想先把姑母送走,自己好方便落跑么?晃晃脑袋,赶紧把这个念头从脑海中驱逐了出去。一则不应该再怀疑裴该的忠诚啦,不但是同僚,我们还是知己,总拿老眼光看人很不君子;二则他真要是这么打算的,这“其二”什么时候都不会告诉我啊,还说什么要等三五天,时机成熟了再说。

这越是想不明白,就越是好奇,当下关照裴该,说你的这“其一”想法,我可以理解,也可以帮忙促成;希望你准备完全之后,赶紧告诉我,我帮你跟石勒说去,然后恭聆你的“其二”究竟是什么。

裴该貌似挺得意:“我还以为,自身肺腑,全在张君料算之中,不想也有张君猜不中的呀,哈哈哈哈~~”故意给张宾戴了一顶高帽子——“真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也。”张宾连连摆手,说裴郎你是智者啊,何必自谦为“愚者”?裴该说好吧,那我就自称“狂夫”——“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不过要先等到时机成熟以后。”

……

张宾来访裴该的时候,裴该正在伏案抄书。最近数月间,石勒麾下诸军抄掠豫南郡县,因应裴该的要求,发现书籍后不再当劈柴烧啦,全都带回来给他,就此又多积攒了数十卷书。如今在他手上,除了实在散碎、难以拼合的残篇外,已拥有各类图书典籍总计二百八十七卷。

自从上次在蒙城放……失火,烧损了部分简牍后,裴该便索要来大量牍版,主动抄写、复制,以防再有佚失。各卷有长有短,有全有残,这将近三百卷文章,总字数起码六七十万,足够他抄好几个月的——他又不是光抄书不干别的,再加上整理、注释,顺便记录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每天能抄一万字就很了不起啦。

——这种速度,哪怕放到前世的网文界,也不算慢手了吧。

按照裴该的说法——而非想法——最好一部书能有三个拷贝,这样安全系数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原本装一套拷贝得四乘车,倘若三倍就得十二乘车……这头疼问题他直接就推给了张宾。既命我总统文教,这点儿便利总得给吧?我手底下一人没有,连抄书吏都欠奉,难道牍版和车乘也不能保证么?我不管,哪怕军行无马,辎重无车,你也得先紧着满足我的需求!

因此张宾临走前,就习惯性地问问裴该抄书的进度,裴该说还早呢,这第一份拷贝都远未完成,可惜没有能人愿意帮忙——啥,你说让简至繁来协助抄写?算了吧,对于他的学问,我压根儿就没有信心……

“兖、豫之间,原本文教最为发达,我本以为能够寻来更多书籍……可惜,屡经兵燹,十不存一了。但不知河北又如何?”

张宾拱拱手,满面笑容地告辞了——裴该还想着河北哪,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还怕打不垮那个刁膺么?

等到张宾离开之后,裴该却不再提笔,而是坐在那里发了半天的愣。然后他找个机会,又把裴氏请至帐外,避人耳目,立谈了少顷。谈话内容很简单——也不敢长篇大论——他只是对裴氏说:“近有机会,可使姑母先归江东。”

裴氏一皱眉头:“文约故意与我起龃龉,便为了此事?然我当与文约同往江东,绝不先行!”

裴该笑一笑,心说这女人倒也聪明。便即安慰道:“自当与姑母生死与共。然身处险境,事机瞬息万变,若一旦不能同行,而姑母踯躅,非但难以逃亡,更恐有性命之忧……还请姑母一切都暂从侄儿的安排。”

裴氏和他四目相对,凝视了半晌,最终微微颔首:“既如此,一切仰仗文约了。但须谨慎,宁可暂不脱虎穴,也不能自轻性命……”

……

第二天一早,石虎果然背着铺盖卷儿过来了,就把帐篷扎在裴该寝帐的旁边。裴该一改昨日的态度,对这小年轻抚慰有加,石虎反倒觉得有些不大好意思。

他确实喜欢拿弹弓打活人——后世史书上都有记载——还在晋阳时便是如此,已经被刘琨责骂过好多次了,甚至有两次还直接挨了鞭子。这回跟随张儒南下,一路上就少见陌生人——打熟人总不合适——所以才到葛陂,从王氏身旁偷跑开乱蹿,一眼就瞧见了裴该。合着裴该也倒霉,面孔甚白,头上巾帻却是黑的,异常鲜明,在石虎看起来,这是个好标靶啊……

他是瞧裴该孤身一人,又作中原士人打扮,这路货在晋阳没少给自己臭脸瞧,看着就来气,所以都不过脑子,直接拉开弹弓就来了一发。不过好在这熊孩子终究年岁小,还不是后来那个杀人唯恐不胜的暴君,兜里虽然有不少石弹,打裴该却是特意用的半干的泥丸,否则裴该早就头豁脑裂,一命呜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