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仁智礼义论漂杵(下)(第3/3页)

公孙泽一听这话,更加愤怒,心说便是你的先生墨翟也不敢说这话啊,当即回骂道:“当然仁。”

“这是竹简上记载的?”

“是。”

“既然仁,为何《武成》中有会于牧野、流血漂杵一言?既是仁,吊民伐罪,纣王失德,缘何那些人不拱手而降?《成武》中又载,前徒倒戈,以迎王师,既然已经倒戈以迎王师了,武王却杀得兴起以致流血漂杵,又怎么能说是仁呢?你也是士,驾过车打过仗,杀多少人才能流血漂杵呢?”

适伸出两个手指头,哼笑道:“既然竹简是不可能错的,由我墨家的辩术,可推出两点。要么,武王不仁;要么,你得承认你们理解的未必就是竹简上的本意。”

“你要是觉得你们理解的一定对,那就是武王不仁;如果你承认你们理解的有错,那武王可能还是仁的。你选一个吧。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你们认为仁,就是杀得血流成河、杀得越多越是仁,你要非这么说,那也我没办法。你选一个吧。”

PS:

呃,公造冶的名字,是编造的。骆猾厘是真的,被没被打史上无载……但墨子可能是觉得批判的武器不如武器的批判,所以让弟子拿棍子批判了他一下……

公造为氏,意思就是原来家族是给某个公室做某种技术工作的,公造冶,可以理解为某个专门冶炼青铜的家族里的孩子,勿深究。

嗯,尽信书不如无书……此时的书是特指,是《尚书》。你拿着一斤《诗经》在那看,不能说自己在看书,要说自己在看诗。竹简时代,广义的书太少,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名称,都是特指的,所以只能用别扭不通的简文代替广义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