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痴心妄想(第2/3页)

任皇后沉默了一会,说道:“舍妹好是好,也能胜任皇后之位,可她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生在任家。”

李乾顺明知故问道:“这是为何?”

任皇后没怪李乾顺明知故问,而是直接说道:“因为臣妾的缘故,任家已经荣宠之极,如果再让舍妹嫁给太子,不仅是对咱们大夏,就是对任家,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臣妾坚决反对太子迎娶舍妹。”

李乾顺不是无道昏君,他喜欢任皇后,可不仅仅是因为任皇后年轻漂亮,更是因为任皇后贤惠,让以前饱受耶律南仙欺压的他找到了心灵上的寄托,否则,以李乾顺的手段和手腕,又怎么会容忍任得敬和任家做强做大成为西夏尾大甩不掉的祸患?

如今看来,任皇后也没辜负李乾顺为她这么好——要知道,任皇后不管怎么受李乾顺宠爱,等李乾顺死了以后,任皇后唯一能依靠的就只有任家,因此,任皇后的妹妹成为下一任皇后,其实才是对任皇后最有利的,可任皇后最后却为了李乾顺、为了西夏选择阻挠她妹妹当下一任皇后,这很难能可贵。

李乾顺很欣慰!

缓了一会,李乾顺道:“孝儿,你可听见你母亲所言?”

李乾顺话音一落,十一岁的李仁孝便从屏风后面走出来,然后冲任皇后一拜,道:“孩儿拜见母后。”

任皇后很诧异李仁孝竟然躲在屏风后面,因此没能在第一时间叫李仁孝免礼平身。

这时,李乾顺的声音响起:“皇后别怪罪孝儿,是朕让他躲在屏风后面的,朕这么做,首先是为了告诉孝儿,他不能娶你妹妹,其次也是为了你,朕这是想让孝儿知道,你有多好,这样,在朕死了以后,孝儿才能尊重你,你的余生才不会过得太凄凉。”

李仁孝接话头道:“孩儿今日方知父皇、母后的感情,皇父放心,今后孩儿定将母后视为生母对待,绝不教她受半分委屈。”

李乾顺听言,对李仁孝说道:“你若真能做到如此,也不枉你我父子一场。”

……

数日之后,由李乾顺和任皇后主持,十一岁的李仁孝迎娶了十三岁的罔家女罔氏为太子妃。

罔家是党项大族,罔氏也是从小便受到了极好的教育,知书达理,聪颖贤能,并且她还酷爱汉学汉礼。

加之,罔家在西夏背景深后。

李仁孝娶了罔氏之后,很有助于他稳固政权。

可以说,李乾顺为李仁孝选了一个很好的贤内助。

对于李乾顺没选任家二女为太子妃,任得敬暗恨不已。

可虽然任得敬现在的势力已经很大了,但现在的西夏其实还是在李乾顺的掌控之下。

所以,任得敬敢恨而不敢言,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罔氏成为太子妃,等李乾顺死后,成为皇后。

……

又过了半个多月,李乾顺突然病情加重,没两日便去世了。

李乾顺死后,十一岁多不到十二岁的李仁孝即位。

李仁孝尊其母曹氏为“国母”,尊仁皇后为“皇太后”,罔氏为“皇后”。

政治上。

对外,李仁孝仍走他老爹李乾顺的路线,交好大中——鉴于,西夏目前艰难的处境,又鉴于,李衍和李乾顺曾结为异姓兄弟,李仁孝本身就是李衍的侄子,李仁孝主动派人去大中请求将兄弟之邦降为伯侄子邦,李仁孝愿意尊李衍为伯父,西夏愿意成为大中的藩属,李仁孝企图以这种方式化解大中对西夏的经济制裁,以稳定外部环境、内部隐患。

对内,李仁孝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以推广教育;实行科举,以选拔人才;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重视礼乐,修乐书《新律》;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并刻印佛经多种。

虽然李仁孝年轻,但李仁孝的这些施政手段可不嫩。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谢李乾顺——李乾顺在油尽灯枯之际,为李仁孝安排好了李察哥、李仁忠、李仁礼这三个得才兼备的辅政大臣,这才使得,李仁孝虽然即位匆忙,但却是很平稳的接过了西夏的皇位。

不过——

这只是暂时的现象。

实际上,只要有点政治眼光的人,便能看出来,现在的西夏其实是坐在火药桶上,随时都有被炸飞的可能。

果然!

没过多久,西夏就发生了萧合达叛乱事件。

萧合达本是辽王朝的将领,当初扈从成安公主耶律南仙来到西夏。

因为萧合达武勇善骑射,李乾顺于是将萧合达留在了西夏。

这些年来,萧合达从征多有战功,李乾顺于是赐他国姓,提升为夏州都统。

李乾顺背辽以后,成安公主耶律南仙及世子李仁爱相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