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刷新你的认知(第2/13页)

说到军事才能,用史学者何木风的话说:“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唐帝国未建时所立功勋是卓著的。可以这样讲,如果李渊没有李建成,就很难成为唐高祖。也就是说,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唐帝国。”建唐初期,晋阳起兵,定西河、下绛县、驻永丰、入长安等军事活动中,李建成冲锋陷阵,战功卓著。攻破长安也是李建成所为,这奠定了唐朝号令天下的军事基础。

除了在军事上卓有成效外,李建成也擅长玩政治,且不逊色于李世民。李建成招贤纳俊,一度网罗了魏征、王珪等人才,这些人后来也成了贞观年间的一代名臣。他在第二次对刘黑闼作战中,采纳魏征的建议,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更显示出他的政治和军事完美结合的才能。李建成当上太子之后辅佐李渊处理政务,可谓有条不紊,也表明他有较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与李世民相比,李建成并非如史书所说的那样不堪,他与李世民都是人中之龙,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而李建成更是名正言顺的开国太子。只是,谁够狠谁就可以活到最后,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以下犯上,以臣逼君,最终杀了亲哥亲弟,登上皇位。假使没有李世民,李建成可能同样会给唐王朝铸造一个盛世,甚至不会比李世民差,然成王败寇就在一念之间,李世民胜在占了先机,李建成则败在不知防人。

“潘仁美”的历史原型

说起潘美,也许不太有人知道。但说起《杨家将》里的潘仁美,估计就耳熟能详了。这是一个在文学艺术里塑造得相当成功的大奸大恶之人,其陷害忠良、卖国求荣的恶行,令世人发指。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潘仁美”的原形,却是北宋开国功臣潘美,绝非奸佞之臣。

潘美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初事周世宗柴荣,补供奉官。因与赵匡胤交情匪浅,当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时,拥立其称帝。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诸将的兵权,唯独潘美例外。可见,赵匡胤对潘美信任非常。其后,潘美率兵南征北战,先灭南汉,再灭南唐,后伐北辽,屡立奇功,对北宋的统一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颇受赵匡胤的赏识与器重。

潘美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宅心仁厚。宋人王铚在《默记》中有记载,某日赵匡胤看见太监带来周世宗柴荣的两个儿子,便命左右拉去斩首。当时潘美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赵匡胤看出其心事,便问:“汝以为非也?”潘美回答说:“臣岂敢,但于理未安。”赵匡胤便放还二子,并把其中的一个赐给潘美,即潘美的养子潘维正。可见潘美的确具有仁爱之心,品格忠厚。

如此一位开国功臣、大宋良将,为何在《杨家将》中竟成了卖国求荣的奸臣了呢?恐怕还得从宋辽之战说起。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辽军以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廷兵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军由曹彬统帅,战败于涿州。西路军由潘美统帅,杨业为副帅,与辽兵接战于朔州。杨业便是《杨家将》中佘太君的丈夫,杨继业。宋辽之战,辽兵实力强大,杨业深知硬攻不可取,但随军监军王侁、刘文裕等邀功心切,主张强取,更下令逼杨业出战。杨业就是在力谏不成,被逼强攻而后援接应失误的情况下,兵败被捕,绝食身亡的。

史实如此,是否应该说是王侁害死杨业?可为何陷害忠良的罪名最终却落在了潘美头上?仔细推敲,身为统帅的潘美,历经数年征战,对其时的敌我形势应该心中有数,竟然眼看着副帅杨业被逼出战而不力保之,这恐怕就是潘美被后人非议,甚至被塑造成反面人物的根源所在吧。但潘美是故意任杨业送死而不顾,还是因有心无力、有所顾忌,仍未可知。

之所以说潘美有心无力,有所顾忌,是因为王侁的监军身份。太宗皇帝在兵制上采取了收权的措施,在军中设监军,往往由其亲自指派的宦官担任,对在外将领进行监督,负责将士的功过赏罚,甚至有权处死意图不轨的将帅。后来竟演变为监军有权处理军机,并且能使将帅服从命令。这就造成了精通军事的将帅无权而不懂用兵的宦官发令的混乱局面。王侁恰恰就是一个刚愎自用但又深得皇帝信任的监军,也难怪潘美可能会心存自保之念而不敢与之作对,唯有眼看着副帅杨业“英雄一去不复还”了。

岁月沧桑,终不能磨灭潘美在北宋王朝建立初期的丰功伟绩。然而人言可畏,世代相传的文艺作品,致使多少历代忠臣良将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被世人唾骂?这恐怕比杨业之死,还要令人心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