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纵横天下的牛人们,连死也充满阴谋(第3/11页)

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有人说建文帝的一个太监穿了他的衣裳投身火海,做了他的替死鬼,而他自己趁机逃走了;有人说建文帝削发出家,藏进了某个寺院中;还有人说他从地道中逃走了,而且出走后故意放的大火。更有人发挥了这些说法:建文帝流落民间后,去了云南,住在山中,而建文帝出逃的协助者史仲彬后来还多次南下与他会面。在后来的明英宗时期,建文帝还曾回到京师,住在宫内,寿终正寝。这些传说是真是假,难以断定,这或许只是人们的附会之言。但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录,建文帝死于宫中大火。当时燕王军队兵临城下,将宫城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建文帝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尚武、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到他手上就绝没好下场,于是便放火,纵身火海之中。而朱棣也决不可能让建文帝继续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登上帝位。当燕王军队开进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但是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朱棣在发现烧焦的尸体时假装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出兵只是为了“清君侧”,辅佐建文帝。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为明成祖的朱棣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

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却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死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人认为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处于何处,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可是朱棣即位之后,下令苦心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到底下落如何,至今也说不清楚。

另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出逃为僧,流落民间”。在南京城破之时,建文帝曾经想过要自杀,但是在亲信的劝说之下,从地道逃出了皇宫,从此削发为僧,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在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住进宫内,死后葬于京郊西山。其实朱棣登位后,一直不相信建文帝已经死了,曾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有人说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其实就是明成祖暗中察访建文帝下落的一种表现。明成祖还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借机重新整理僧人的名册,对当时所有的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搜寻,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流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逃到云贵地区,并辗转到了南洋地区。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鼋山普济寺内,后来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呢?答案或许早已随着滚滚年轮,和曾经辉煌无比的王朝一起被埋入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霍去病英年早逝是谁之过

霍去病,一代战神。17岁随军出征,功冠全军;21岁纵横漠北,成为三军统帅。多次出兵匈奴,以寡敌众,却能大胜而归。他创造了作为武将的一个传奇。但是,这样一个勇猛战将、天之骄子,生命却在23岁这样的美好年华画上了休止符,实在令人叹息。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史上却没有详细的记载。那么,一代战神霍去病的死究竟是为何?

《史记》中记载,霍去病是在出征匈奴之前突然死亡的,朝廷公布的死因是病死。那么霍去病真的是病死吗?其实,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17岁从军,逐渐成为一代战神,作为一个勇猛的沙场武将,肯定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而且在23岁这样风华正茂的年纪,患病而死这似乎不太可能。

那么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是什么?不是病死,那么就是非正常死亡。为什么如此器重霍去病的汉武帝却没有深究这种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呢?

霍去病从卫青的军队中脱颖而出,历经漠北大战之后,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如日中天。他逐渐脱离了卫青的军队,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军事集团。这个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也几乎都是霍去病一手选拔的匈奴降将,要不就是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个个英勇善战。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重心都在战场之上,与皇亲国戚以及世家贵戚却没有一点关系或牵连。

反观卫青,一代大将却日渐衰落。他的身上担负着太多人的利益,势力庞大。武帝为了扼制这股势力,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卫。卫、霍集团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尖锐的矛盾。当这种矛盾激化时,必然是要以牺牲一方为代价,因此从不参与政治斗争,只着眼于沙场的霍去病就成了卫青家族保全自己利益的牺牲品。这也可以从一些史实当中窥其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