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起源(第2/3页)

“俗”乐在诸夏文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被称作靡靡之音,其实包含的范围非常大,比如轻快或节奏激烈就被认为是“俗”的一种。之所以会被称为“靡靡之音”,另一方面是舞姬在这种音乐下跳舞不像雅乐时那么庄重,穿着暴露又会有一些具有诱惑性的舞蹈动作。

历史走到了今天,事实上雅乐只会出现在一些重大的场合,比如君王大宴、朝贺和祭祀天地的几个场合,要不真没人再去听雅乐,相反是春秋战国认为的俗乐比较受欢迎,也代表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思想上的转变。

波斯人的音乐其实也有分别,比如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三种。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有许多的相似度,所用的乐器上面几乎没有区别,就是宗教音乐比宫廷音乐更加讲究宏大。在民间音乐方面,波斯和诸夏的乐器会存在不同,可是基本都离不开具有地方特色的这一点。

桓温看着波斯人列队略略感到好奇,没等他问话,那些列队的波斯人已经开口在唱。

音乐没有被奏响之前,列队的波斯人是以一种美声的形式吟唱,声音中不带语言的音节,纯粹就是声线上的一种“吟”,人数众多之下声音很响,听上去其实挺不错。

中东是一个宗教诞生之地,许许多多的宗教就是源自于这里,很多的方面有相似点,结果是那些宗教都视耶路撒冷为自己的圣地。

波斯人的琐罗亚斯德教比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历史都要悠久,对后者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国内流行的摩尼教就是琐罗亚斯德教的一个分支,奥古斯丁皈依基督之前,是摩尼教的信徒。

琐罗亚斯德教是在萨珊王朝期间(约公元二二六年至公元八五一年),被立为波斯国教。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

事实上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力真的非常大,影响到了许多的宗教,史学家因其在历史文化上的突出贡献而称其为“世界第五大宗教”。

琐罗亚斯德教就是到现代的伊朗依然拥有信徒,只是在伊斯兰教的打击下信众非常少,曾经的波斯萨珊国教到现代之后只保留了五座寺院,规模都还很小,也会举行宗教仪式,内有长年不灭之圣火。但是琐罗亚斯德教对伊朗和阿三孟买一带的帕西人(Parsi)中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桓温等汉人看到的列队而唱者其实就是“唱诗班”,波斯人搞这个形式已经非常久,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的是照搬,有的是借鉴。不管是照搬还是借鉴,“美声”的唱法都是占了很大的比例,也就能够明显地听出都具有“吟”的特点。

汉人真就没有听过类似的唱法,诸夏音乐哪怕是“吟”的部分,可基本上不是学动物的鸣叫,就是“吟”的时候会带有字节。

波斯的“唱诗班”吟唱的时候没有字节比有字节更能符合汉人的审美,一时间还真让大多数汉人听得入迷了。

美伽帕诺斯看到汉人欣赏或是迷醉的表情,既是兴奋又是高兴地说:“这就是神的力量。”

话说,那是音乐的力量好不好,就是音乐也是由人创作出来,虽然是用来敬献给神,但和神的力量扯不上关系吧?

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才不会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相反是附合地对美伽帕诺斯点头。

具有波斯色彩的音乐声逐渐加入,竖琴部分的时候,汉人听来没有觉得突兀,琴声在搭配美声,使“吟唱”听上去更为好听,可一切就在“噗噗噗”的鼓声加入进来变得不一样了,就好像吃美食正高兴却突然发现食物里有赃物那样。

有鼓声之后,“唱诗班”也不再用纯粹的美声唱法,是开始唱出一些赞美的音节,随后又是各种乐器声加入进去,连带早准备好的舞者也都出场。

舞者都是穿着大袍子,他们边走边进行各种动作,以舞动手臂作为主要动作,能看出步伐中有孔雀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进场之前,场地里面被点燃了篝火,舞者进场基本就是围绕着篝火在跳。

“这就是拜火?”袁乔是看了一小会,跳舞的波斯人,不管男女更多的动作就是在朝拜火焰,其余的舞蹈动作真的很少:“他们崇拜火焰?”

没毛病,今时今刻的波斯人宗教就是对火有着特色感情,认为火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儿子,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东西。火的清净、光辉、活力、锐敏、洁白、生产力等象征神的绝对和至善,因为这样火是人们的“正义之眼”。对火的礼赞是教徒的首要义务。

其实诸夏文明也有过崇拜火焰的时期,甚至是有过对任何不解的畏惧和崇拜,倾向于“万物皆有灵”的那一方面,后来“万物皆有灵”虽然还是存在,可是对祖先的崇拜占了主流。各类的神可以不信,可关于祖先的方面是绝对不能马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