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敢不敢更不要脸一点儿?(第2/3页)

没看皇帝的另一个亲叔叔福王都已经凉透了吗。

心中挂着这事儿的桂王朱常瀛一个劲的催促着快快赶路,丝毫不顾及囚车之中还装着倒霉的陈冲山。

陈冲山的精神头也挺好,有饭就吃,有水就好,该发便的方便,一点儿寻死的样子都没有,让那个自称一手诗书一手刀的祝大郎都惊叹不已,两人倒是聊了起来。

只是两个人每次聊天,都是开头的时候挺好,聊着聊着就变味——在对于当今皇帝的看法上,两个人无论如何也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如果这样儿的话,不聊也就是了,可是偏生祝大郎喜欢逗弄陈冲山,而陈冲山又受不得激,往往三言两语间就能吵起来,也算是祝大郎一路行来解闷子的乐趣了。

几次三番之下,陈冲山觉得自己不能总是被这个祝大郎牵着鼻子走,得起办法自己掌握主动权。

所以在祝大郎又一次在路上休息时凑过来的时候,陈冲山倒是先开口了:“陈某见阁下总是怀里藏着诗书,腰间却带着刀,也不知道你到底是喜欢读书还是喜欢舞刀弄剑?”

惊异于陈冲山先开口的祝大郎笑道:“刀是拿来砍人的,书是用来看的,本身也不冲突不是?你们孔圣人不还说了,要君子六艺来着?”

说完之后,祝大郎又接着问道:“对了,这什么君子六艺,到底是哪六艺?”

陈冲山不屑地道:“自然是礼、乐、射、御、书、数,不能通五经贯六艺,如何当得君子?”

祝大郎摆出一副很傻很天真的样子问道:“那你通了几经?贯了几艺?”

陈冲山一时间哑口无言。

大明朝考校的是八股文章,便是连四书五经想要弄明白应考无虞都嫌费劲,剩下的时间也都放在礼、乐之上了,哪儿来的那么大精神再去搞什么射、御、数之类的?

祝大郎见陈冲山不出声,又接着道:“你看,你们总是说自己是君子,可是连五经六艺都不会,还扯什么君子?要我说,还是这《金瓶梅》好看。”

金瓶梅的地位,大概也就是相当于网络作者之于传统作者,向来是不怎么被文人瞧得起的,尤其是陈冲山这般读书读傻了的。

听到祝大郎提起《金瓶梅》,陈冲山怒道:“陈某学艺不精,自然不佩称之为君子,可是阁下也犯不上拿《金瓶梅》来取笑陈某!”

祝大郎干笑道:“他娘的,这不是怕你一路上无聊,寻思着让你多看看书,顺便也学习学习么。”

见陈冲之依旧怒目而视,祝大郎又打了个哈哈,将话题岔开:“话说,你老兄家里有田几何?年入几何?可曾娶妻?”

陈冲山斜着眼睛道:“这算是你祝大郎问案么?答的好了给书看,答的不好了挨刀子?”说完之后,陈冲山又讥笑道:“都是明白人,你跟我玩甚么诗与刀?”

祝大郎干笑道:“你瞧瞧,这就没意思了吧?咱好心好意的跟你聊聊天,可你呢?”

陈冲山算是见识到了这祝大郎不要脸的一面,干脆闭上了眼睛不再理会。

祝大郎却也不恼,干脆在陈冲山旁边一呆,就地休息了起来。

反正聊天不是自己的目的,自己只要保证这陈冲山能活着到凤阳就行了。

一路行来的崇祯皇帝通过锦衣卫的奏报,知道这些破事儿,不管是南京的还是衡州的,崇祯皇帝统统都知道,只是并不放在心上——老子就是头铁刀子快,不服的尽管来试试。

但是崇祯皇帝的这种牛逼作风到了凤阳皇陵的时候就没再牛逼起来——到了老祖宗的地盘上,怎么着也得老实一点儿。

祖陵,也就是皇帝皇陵位于凤阳县城南十五里,开国洪武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洪武十二年竣工。

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为同一制度,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

这么牛逼的地方,哪怕是崇祯皇帝再怎么样儿嚣张,也得老实一些才是。

更何况,根据《大明会典·仁祖陵》条规定,凡官员以公事经过者都要谒陵,崇祯皇帝身为大明天子,路过凤阳不来看看自己家的老祖宗,这事儿怎么着也说不过去。

不去也行,撑死了担个不孝的名声——可是偏偏这是大明,不是后世。

就算后世打爹骂娘的货色有的是,孝这个深深的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字仍然决定了孝敬父母长辈才是主流。

更不用说现在的大明了,不管是谁,一旦背上个不孝的名声,那可就真是顶声臭十里了。

哪怕这个人是皇帝。

拜谒完了皇陵,也就是仁祖陵之后,崇祯皇帝才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