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吉本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经过及背景(第2/2页)

吉本在1779年针对似是而非的攻讦,写了一篇《〈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十五章和十六章若干文段的答辩》,取得社会人士乃至神职教士的谅解,然而有人依旧诟詈不休,吉本只能置之不理;1781年出版第二卷和第三卷,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教会当局还是保持反对的态度,尤其在“神迹和殉教”方面,争议更多;等到最后三卷出版,还是引起强烈的谴责,视吉本为洪水猛兽,对他的私生活和独身未婚,进行毒恶的人身攻击,说他的人品如同他的作品,集荒淫无耻之大成,直至19世纪中叶,批评仍未中止。自古以来文人学者,如吉本那样遭受长达百年的责难者,实在少见。

自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一般读者和文人学者,不像宗教界那样满怀偏见、思想狭隘,他们已将吉本誉为文明进步的先驱人物。尤其是近代历史学的发展,在吉本所擅长的“全观历史”领域,有着极大的进展,无论是经济史观、社会史观还是文化史观,都已经产生了萌芽。货币、铭文和考古学的研究,配合历史的背景获得前所未有的收获,尤其是史料的科学鉴定,严格要求的程度实非吉本时代所能想象。或许因为200年来知识的累积和进步,吉本的著作在史料的运用和文物的考证方面,已无法达到现代所订定的标准,但是吉本仍能掌握他那个时代的脉动,成为史学继往开来的导师。

英国政治家和军事家鲜有未读过此书者,丘吉尔研究更为精到,在演说和著作中经常引用其中警语和辞句,也因此培养出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体认到欧洲的重心就是地中海,而通过此海域的交通线就是大英帝国的生命线,能掌握此一地区,才能获得国防安全。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出任海军部长,力主英军进入地中海,在土耳其登陆,控制达达尼尔海峡,直取巴尔干半岛而拊德国侧背,可惜因加利波利会战和苏弗拉湾会战失利而功败垂成。到了第二次大战,丘吉尔出任首相,更是念念不忘地中海,即使德军气焰冲天,仍能固守直布罗陀、马耳他岛和苏伊士运河,后来发起北非作战,再进攻西西里及意大利,直取欧洲柔弱之下腹部。凡此政略和战略思想的形成,莫不受到精读《罗马帝国衰亡史》之影响。20世纪末叶又兴起研究吉本著作的风气,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罗马帝国的衰亡,作更深入的探讨和剖析,尤其是苏联解体和中东冲突这两个重大问题,更是与吉本的历史观极为吻合,可以想见此一总领风骚的历史学家,在21世纪将更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