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维提吉斯在拉文纳的开城和哥特王国的覆灭(538—539 A.D.)

等到贝利萨留解决了国内和国外的敌人,他一心一意运用兵力完成意大利最后的征服。将领在奥西莫的围城作战中,差点被弓弩射杀,一名侍卫忠于职守,牺牲自己的手臂将箭矢挡下,使他逃过致命一击。哥特人在奥西莫的4000名武士,以及在腓苏利和科蒂安的人马,直到最后还想维持独立,骁勇的守备部队几乎使得征服者失去耐性,但是也赢得他的尊敬。他们要求安全离开,到拉文纳加入他们的族人,贝利萨留拒绝了他们这一要求,但是他同意条件合理的投降协定,保证他们至少可以带走一半的财物,然后有两条路可以自由选择,一是安静回到家业和田产所在的地区,再不然就投效皇帝的军队参加波斯战争。大批蛮族仍旧追随维提吉斯的旗帜,人员的数量远超过罗马军队。哥特国王不论受到请求还是挑战,抑或是最忠诚的臣民陷于极端危险之中,都无法引诱他离开拉文纳坚固城堡的保护。防御工事固若金汤,可以抗拒强攻硬打,等到贝利萨留将都城围得水泄不通,立刻知道只能靠饥馑来瓦解蛮族坚持到底的意志。罗马将领提高警觉,严密守卫海洋、陆地和波河的水道。战争权利使他放下了道德原则,认为将被围城市[292]的谷仓烧掉[293],甚至水中下毒[294],都是合法的行为。

就在他全力封锁拉文纳时,君士坦丁堡派来两位使臣,让他大吃一惊。查士丁尼没有询问获胜主将的意见,就贸然签署一纸和平条约,里面的条款使人无法获得荣誉,并且会产生有害的后果:意大利和哥特人的财产被平分,波河以北的行省留给狄奥多里克的继承人保有王室的头衔。使臣急着完成这件能够提高名声的任务;对于哥特人而言,现在粮食更重于荣誉,被困的维提吉斯意外地保住了王冠,当然感到喜不自胜;其他的罗马首长对于继续进行战争在私下发出怨言,公开表示要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如果贝利萨留仅仅像士兵那样靠着蛮力毫无智慧,怯懦和嫉妒的律师就会将胜利的桂冠从他的头上攫走。但他在这关键时刻像一名心胸开阔的政治家,决定单独承受不服从命令所产生的危险,当然也可能因而建立莫大的功勋。手下的官员提出书面的意见,认为围攻拉文纳不切实际也毫无希望;然而主将不愿接受瓜分意大利的条约,宣布他的决心是要用链条牵着维提吉斯送到查士丁尼的脚前。

哥特人陷入疑惧和惊慌之中,贝利萨留专横的拒绝剥夺了他们唯一能信任的签字,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忧虑,怕这位明察秋毫的敌人已经洞悉他们目前所处的极为悲惨的状况。他们拿贝利萨留的名声运道与苦命国王的懦弱做一比较,于是提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计划,维提吉斯显然已经认命,受到逼迫只有默许。分裂会削弱力量,接受放逐会有损民族的荣誉,但要是贝利萨留能拒绝承认主子的权威,愿意接受哥特人的推选,他们就会为他提供军队、财富和拉文纳的城堡,让他拥有意大利王国,何况也只有他具备这种资格。一顶皇冠发出的虚幻光彩,能够对忠诚的臣民产生难以抗拒的诱惑,但贝利萨留预见到了蛮族的轻浮多变,对此心怀恐惧和谨慎。他的野心被理性所约束,只满足于罗马将领安全和荣誉的地位。他表面上装出对这一叛乱建议耐心满意的样子,这种态度极有可能会引来他人恶意的揣测和中伤。但查士丁尼的部将自认光明磊落,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黑暗而诡诈的道路,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哥特人自愿降服。他用机智的策略说服他们,说他会顺从他们的意愿,但是他讨厌这种私下的约定,所以不愿立下誓言和承诺。

哥特人派遣的使臣指定了拉文纳开城投降的日子(公元539年12月),一支船队会满载粮食,作为受到欢迎的贵宾,驶进港口最处,为大家心目中的意大利国王大开城门。贝利萨留没有遭到一个敌人,像是凯旋的行列通过坚固城市的街道。[295]罗马人对于他们的成功感到无比的惊奇,高大而又强壮的蛮族群众竟然能够忍受这种场面,真是令人困惑不已。具备男子气概的妇女,向她们的儿子和丈夫的脸上吐口水,疾言厉色指责他们将主权和自由出卖给南方的侏儒,藐视他们的兵力不足,瞧不起他们矮小的身材。贝利萨留趁着哥特人还未从震惊中恢复,要求他满足他们的愿望之前,胜利者已经在拉文纳建立起权威,确保不会让哥特人产生反悔和有叛乱的危险。维提吉斯可能有逃走的打算,但他被发现后软禁在自己的皇宫中[296],最优秀的哥特青年被挑选出来为皇帝服务,剩余的民众分散开来,被送到南部行省平静的居留地。成群结队的意大利人受到招募,前去补充人口日益稀少的城市。首都的归顺引起意大利城镇和乡村的仿效,根本不需要派部队前去征服。独立自主的哥特人在帕维亚和维罗纳还保存着相当的武力,他们抱着强烈的愿望想要成为贝利萨留的臣民。然而他只愿意作为查士丁尼的全权代表,对此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态度,矢言要为皇帝效命到底,拒绝他们用誓言表达的忠诚之心。哥特代表团的指责并没有使他恼羞成怒,他宣称自己情愿做奴隶也不要当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