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哥特人的崛起和多瑙河地区的征战(366—375 A.D.)(第2/3页)

哥特人战争的光彩夺目和声势浩大,当代有历史学家对其大肆颂扬。[293]其实除了成为帝国衰亡的先声之外,没有突出的事件值得后代子孙特别重视。哥特人的国君年迈,并没有领导日耳曼人和西徐亚人的部族到达多瑙河畔,更不可能远抵君士坦丁堡的城门,只是把危险而光荣的防卫作战托付给英勇的阿萨纳里克,为了对抗眼前的敌人,竟想用衰弱无能的手控制庞大国家的全部力量。罗马人在多瑙河上架起一座浮桥,瓦伦斯御驾亲征(367—369 A.D.)鼓舞部队的士气,个人的英勇倒是可以弥补他对兵法的无知,同时很明智地决定要尊重维克托和阿林苏斯的意见,这两位分别是骑兵和步兵主将。于是他们运用技巧和经验指导战役的进行,但发现无法将西哥特人从山区坚强的据点中驱走。在冬天快要接近时,经过兵燹的平原空无一物,迫得罗马人只有退过多瑙河。翌年夏天淫雨不断,使得河水高涨,双方只有暂且休兵,瓦伦斯皇帝在整个夏季都被困在梅西亚纳波里斯的营地。战事到了第3年,变得对罗马人有利,哥特人的状况日益艰苦。贸易中断使蛮族无法获得满足享受的物品,这些已成为生活所必需,要是缺乏就会感到狼狈不堪。广大的区域赤地千里,很可能发生饥馑,对蛮族形成威胁。阿萨纳里克被迫背水一战,在平原上损失惨重。战胜的将领运用更毒辣的手段在后面穷追猛打,只要将哥特人的头颅带到皇家的营地,均能获得高额的悬赏。

蛮族的降服平息了瓦伦斯和军事会议成员的怒气,君士坦丁堡元老院奉承颂扬的谏言,首次以公论之名进行,皇帝听到后感到心满意足。负责指挥战事的将领维克托和阿林苏斯,被授权制定议和的条件:迄今为止蛮族所享有的贸易开放权利,将严格限制在多瑙河的两个城市;由于他们的首领胆大妄为,所以扣留应有的赏赐和补助金作为严厉惩罚。这些规定只针对阿萨纳里克一人,此举要让西哥特人的其他士师看到,比起作战所得的虚名,他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好处。瓦伦斯的大臣举行会谈时,提出这些条件,阿萨纳里克面对当前的情势,只顾个人的利益,不管在他统治下其他阶层的死活,只想保留自己和族人的地位。他坚持自己的声明,说战事不应完全由他负责,且他并没涉及违犯条约的伪誓罪,甚至没有踏上帝国的疆域,同时他重视神圣的誓言,从新近发生的罗马人叛乱案中,可以肯定他的立场。多瑙河沿岸分隔两个独立国家的领土,被选来作为会议的地点。东部的皇帝和西哥特人的士师,在相等数量的武装随员陪伴下,乘坐平底船前进到河流中间。在批准条约和提供人质以后,瓦伦斯摆出凯旋的场面回到君士坦丁堡。哥特人维持宁静的状况达6年之久,等到成群结队的西徐亚人从北方的寒冷地区长驱南下,逼得哥特人又开始冲进罗马帝国。[294]

西部皇帝将下多瑙河的指挥责任委付给皇弟,自己专心照顾雷提亚和伊利里亚各行省的防务,等于沿着欧洲最长的河流延伸数百英里。瓦伦提尼安的政策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要继续构建新的工事堡垒来巩固边疆的安全。但在执行这种政策时,唯一的缺点是会激起蛮族的不满和愤慨。夸迪人提出申诉,预定兴建的堡垒选址在他们的领地内,这些怨言促使罗马当局采取合理而温和的措施。伊利里亚的主将埃奎提乌斯答应暂时中止工程的进度,静候君王颁布明确的指示。这样的处置受到高卢统领的热切赞同,却伤害到一位竞争对手,就是像暴君一样毫无人性的马克西明,倒是使埃奎提乌斯的儿子平步青云。瓦伦提尼安无法控制急躁的个性,听信宠臣所提出的保证,说是把统治瓦伦里亚的大权和工程的执行,全部交付给埃奎提乌斯责负尽职的儿子马塞利努斯,皇帝就可高枕无忧,不用再为蛮族厚颜无耻的抗议而烦心。然而这位年轻而卑劣的大臣,傲慢自大的行为侮辱了罗马的臣民和日耳曼的土著。他认为要尽快建立盖世功勋,以向世人证明快速擢升是自己应得的报酬。他假装收到夸迪人国王盖比尼乌斯逊恭有礼的来函,表示出重视和关切之意,但这别有用心的殷勤姿态掩盖住了他那血腥而毒辣的阴谋,轻信别人的国君被说服,接受马塞利努斯迫切的邀请。我对于要在叙述类似的罪行时,让表达的方式不完全雷同,实在已经感到词穷。

在帝国遥远的地区,同一年内竟然有两位皇家的将领,在他们那不谙待客之道的桌上沾染着君王的鲜血,而且当着他们的面,毫无人性地谋杀贵宾和盟友,关于这些我又该怎么为读者交代清楚呢?盖比尼乌斯和帕拉的命运完全相同,但君王的惨死所激起的愤怒之情,就亚美尼亚人卑躬屈节的奴性和日耳曼人豪迈不羁的精神,所造成的反应却完全不同。夸迪人在马可·安东尼当政时,曾将恐惧带到罗马的城门前,但如今他们那无与伦比的实力已经消退。但他们仍旧拥有武力和勇气,绝望中的奋斗更是势不可当,还能获得盟友萨尔马提亚人的骑兵支援。凶手马塞利努斯缺乏远见,他为了镇压菲尔穆斯的叛乱,将善战的老兵抽调一空,整个行省的防御能力薄弱,暴露在蛮族狂怒的报复之下。他们在作物收成的季节入侵潘诺尼亚(374 A.D.),抢劫的物品只要无法运走就毫不留情地毁弃,对于空虚无人的堡垒工事不是不予理会,就是加以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