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德西乌斯、加卢斯、埃米利安努斯、瓦莱里安与伽利埃努斯相继为帝 蛮族入侵 三十僭主(248—268 A.D.)

一、德西乌斯的称帝及其事功(248—250 A.D.)

从菲利普热烈庆祝百年祭到伽利埃努斯皇帝逝世,羞辱不堪而灾祸连绵的20年光阴弹指而过(248—268 A.D.)。在这段苦难的时期,罗马的行省几乎没有片刻可以免于入侵蛮族和暴横军队的肆虐,残破的帝国似乎已濒临最后瓦解的紧急关头。对历史学家而言,这也是一个混乱的年代,缺乏可信的史料记载,要想把整个史实交代清楚又不容间断地加以记述,的确有很大的困难。所能找到的都是不完整的断简残篇,不是太过简略就是晦涩含糊,有的地方还矛盾百出,只有尽力去搜集加以比较,有时还要靠自己的臆测。虽然不能用推论取代事实,然而基于对人性的了解,凭着一股坚毅不屈而从容自若的热情,锲而不舍地全力以赴,在某些状况下,倒是能补充历史材料的欠缺。

举例来说,历史的过程有时缺乏记录,但是并不难想象可能发展的状况。接连许多皇帝遭到谋弑,已经使得君王和臣民之间的忠诚关系日渐松弛。所有菲利普的将领都可以模仿主子的作为,反复无常的军队长久以来已经习惯于暴力的革命,随时会把出身低微的军中伙伴推上皇帝的宝座。历史只能事后补记,像是公元249年的夏天,在梅西亚的军团爆发的反对菲利普皇帝的叛变事件,有个部将名叫马里努斯,[500]成为叛军拥戴的对象。菲利普事先获得警告,生怕梅西亚军队的动乱扩大成为燎原之火,他因为过去的罪行和迫近的危险而困惑不安,亲自将消息通知元老院。但是在议场中可能出于畏惧或者不满,呈现出阴郁而不祥的宁静。直到最后,出身高贵且参与会议的德西乌斯[501],冒着可能受到皇帝猜忌的危险,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他认为整个事件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一场匆促而未经谋划的骚动,下级军官要想称帝只是幻想,过不了几天就会被易变的军队像当初推选他那般将他毁灭。整个事件正如他预料的那样迅速处理妥当,菲利浦非常赏识他在元老院的仗义执言。

马里努斯被杀以后,部队人心惶惶,骚动还未完全平息,看来只有德西乌斯是让军队恢复纪律的最好人选。德西乌斯长久以来不愿接受任命,就是怕建立功勋以后会带来危险,同时也考虑军人那种愤怒而又不甘受压制的心情,一定会想尽办法运用毁灭性的权力。他的看法也都被事实所肯定,梅西亚的军团逼迫着长官成为共犯(249 A.D.),留下两条路让他选择,要是不想死就得穿上紫袍当皇帝。在他做出决定以后,随之而来的行动就无法避免,他指挥或者追随军队到达意大利的边界。

菲利普集结全部兵力,虽然受他提拔的竞争对手目前声势浩大,还是要前去迎战,好将敌人击退。皇帝的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叛军全部由老兵组成,领导者指挥能力很强而且经验丰富。菲利普在战场被杀,也有人说是战败后在维罗纳被处死,他的儿子和帝国里追随他的人员,在罗马被禁卫军屠杀殆尽。德西乌斯的年事已高,根本无须加以辩驳,他自己没有野心,完全是形势所造成,元老院和行省都非常清楚。据说他在被迫不得不接受奥古斯都的头衔之后,曾经派出私人代表面见菲利普,说明自己的无辜和忠心耿耿,郑重声明等他回到意大利就会推辞皇室的尊荣,恢复过去恭顺的臣民地位。德西乌斯的表白可能很诚挚,但是等到天命所归,在这种状况下既不容推辞,也实在难以舍弃。

德西乌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事战乱后的善后工作,进行公正的审判和各项行政事务,但他一听见哥特人入侵,就赶到多瑙河地区平叛(250 A.D.)。这是历史上首次提到这个伟大的民族,接踵而来就是他们粉碎罗马人的势力和权威,洗劫罗马帝国的首都,统治高卢、西班牙和意大利,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大事就是灭亡西罗马帝国。对于这群粗野而好战的蛮族而言,哥特人这个名字不一定很适合,却是最普遍被接受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