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新的誓言(第2/3页)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谁也没想到,皇上在这个时候竟然即兴作词。要知道,一直以来,皇上可从来没有作词作诗过,一直在忙于朝事。如此场景之下,突然之间做出了一首词,这让所有人都份外的惊讶。

于是,在皇帝身边站着的内阁辅臣、六部尚书等等大明高官,便都在默默地听着,仔细地品味着皇帝的这首词。哪怕是那些大汉将军、临得近的军卒百姓,就算他们的文学水平不高,也都在竖着耳朵听着。

大雪纷飞,已有一个多时辰了。此时的京师,一片白雪皑皑。奉天门城头城下,一片安静,所有人,一动不动。唯有崇祯皇帝,在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慷慨的声音到了后来,越加地高昂,充满了豪迈之意,一时之间,温体仁等进士出身的文官,都有点听得愣住了。

他们的文学水平毋庸置疑,一下就听出了皇上这首词,词牌乃是源自于北宋苏轼的沁园春。这个词牌,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出词来的。

历朝历代以来,沁园春这个词牌中,只有少数词赋算是有名;也只有少数词人用这词牌,比如苏轼,陆游,辛弃疾。这些词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心有一腔正义,忧国忧民。这个词牌所做之词,也往往抒发他们的这种感情。

如今崇祯皇帝所做这首词,从雪出发,逐步描述到历代风流人物,最终又点睛,说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

温体仁等人感觉出来,皇上这首词,是对征辽大军最好的赞誉,也是对大明朝的赞誉,包括大明百姓、文武官员,还有皇上自己。这首词,充满了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胸怀。

温体仁等人,全都在心中默默地回味着皇上的这首词。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时此刻,他们看着崇祯皇帝的背影,似乎格外的高大伟岸!

崇祯皇帝自己也没想到,一时兴致所至,吟出了后世最为有名的这首诗词后,聊天群的系统提示声,竟然连绵不绝,那数值一直在狂飙。

看看眼前,很长一会时间,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不管本身文采如何,哪怕文学水平了得的这群进士,又或者底下胸无点墨的将士、百姓,全都是一个神情。能看出来,此时的他们,都在脑中回味着自己所吟这首词!

终于,在过了一会后,首辅温体仁率先回过神来,上前一步,真心诚意地向崇祯皇帝躬身奏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的他,已经找不到恰当的话来表达眼前的感受,唯有这一句“吾皇万岁”,道明了他心中之意。

听到动静,其他文武百官也回过神来,立刻跟着一起,就在温体仁的身后,不约而同地躬身奏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话语中,少见地听不到任何敷衍,更没有任何马屁之意。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如此志向的皇上,崇祯朝,定然是个让历史铭记的年代!身处其中,幸甚也!

奉天门城头上下的锦衣亲军,大汉将军,还有正面广场上的征辽大军,虽然平时没有舞文弄墨,可也能听出,这首词带给他们的力量和向往,看到城头上文武百官的动作,他们也全都不约而同地单膝跪地,齐声大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的这首词,自然有大嗓门的锦衣亲军,一级一级地传向远处,虽然少了崇祯皇帝亲口朗诵的激情,可词本身却是浅显易懂。加上人群中自然有饱学之士,看到城头上的动静,看到大明将士的动作,他们也都被感染,几乎所有的百姓,也都不约而同地看着奉天门城头上那个年轻的身影,大声喊了起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此刻,似乎整个天地间,就只剩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喊声。甚至连老天也受到了影响,刚才还是鹅毛大雪在飘扬地,随着狂热吼声地冲天而起,这雪竟然慢慢地小了下去。就好像天地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压抑住这种情感的爆发。

奉天门城头上,崇祯皇帝只是伸出双手,虚往下按。就只是这么一示意。顿时,刚才还惊天动地的广场,突然之间,就一下又重新变得寂静无声。那一双手的力量,似乎是无比的强大。

文武百官站直了身体,静静地看着皇帝的背影;城上城下的军卒,起身站好,凝视着他们的皇帝。广场上的那些百姓,全都静静地看着他们的皇帝。所有人,任凭雪花飘落在身上,没有人想着去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