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康熙阴暗面:盛世之下,干净东西真不多(第3/8页)

满族人以渔猎立国,对农耕所知甚少。入关以后,满洲八旗会种庄稼的人很少,圈占的土地主要由汉族农民替他们耕种,偏偏康熙皇帝特别喜欢种庄稼。据他晚年自己说:他自幼时起,就特别喜欢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所得各方五谷菜蔬之种,必种之,以观其收获”。这应该不是夸口。在中南海的丰泽园里,确实有一块皇帝自己耕种的农田。而且,他还亲手选育成功了一个水稻优良品种,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过不小的贡献。若在今天,他的这个成果可是能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的高级别奖项。

康熙皇帝自己写过一本书,名叫《几暇格物编》,其中谈道:康熙二十八年六月,他在自己的稻田边上散步,发现一株稻十分奇异,不但比别的稻子高,而且应该九月成熟的稻穗,在六月已经接近成熟。他遂将这株稻穗收藏起来,作为种子。第二年,这些种子播下后又在六月成熟。以后,他连年播种,越收越多。于是,康熙将这些种子拿到承德避暑山庄里试种,仍然大获丰收,并可以在白露前收获。据说,康熙每年到承德避暑山庄时吃用的稻米,都是他自己种的,且有富裕。于是,康熙皇帝决定在江南地区试种。

在南京和苏州地区试种的结果是:由于生长期短,加上江南无霜期长,这个品种一举做到了一年两种两收,亩产平均增长五成左右。书上描述说,这种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这就是以前在南方地区曾经广泛种植的“御籼稻”、“百日种”优良稻种的来历。此稻后来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迅速普及,两百多年间一直是当地水稻的当家品种。据说,《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御田胭脂米”,就是此物。

在江浙一带巡视时,他发现往来船只上,载着很多猪毛、鸡毛,便询问船家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船家告诉他,福建地区的水稻田时常引山泉水灌溉,山水寒凉,用这些东西可以使禾苗生长正常且早熟。康熙回到北京后,立即在西山的玉泉山下实验,“果然早熟且丰收”。他还注意到:江浙一带稻田大多使用池塘水灌溉,池水不寒,所以不用这个办法。

从史料中,还可以看到康熙皇帝研究深耕、除草、合理密植、治旱、治涝、治蝗等等心得。他认为,冬天利用农闲时节,深翻土地,可以把虫卵冻死,是治蝗最好的办法。虫子繁殖时收拾易,长成后收拾难;小时候收拾易,长大后收拾难;在地上跳时收拾易,能飞以后收拾难。到今天,这都是符合治蝗规律的真知灼见。

由此,我们大体可以知道,这位皇帝受到人们尊敬的部分理由。有学者譬如孟森先生曾经感叹说:假如康熙皇帝能够在他所学到的天文历算、数学、几何、园艺中,升华出一般规律,然后,以他的巨大权力和威望,在全国大力鼓吹与提倡的话,说不定中国就会与同时代的欧洲一道步入科学昌明的时代了。

可惜,假设对历史没有意义。

这位科学素养很高的皇帝,终究没能超越他的时代。

当时,以及直到后来很久很久,中国的读书人仍然认为,科学技术是旁门左道,是奇技淫巧,只有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才是终极真理。有一位学生,向孔老夫子请教农业技术问题,他老人家很没有好气。这位学生离开后,孔丘很恶毒地咒骂他是不可造就的小人。在这位颇有点儿势利眼的圣人心目中,只有做官才是正道,是君子之道。遂使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后,饱尝了一百多年不懂科学的苦恼与耻辱,直到今天,还在苦苦追赶与挣扎。

据康熙说,他学习天文历算、数学、几何,是因为自己不懂这些东西,无法在臣子们打架时判断孰是孰非,因此,发愤苦读。如此想来,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钻研大约也有这种动机,除了好奇心、求知欲之外,他肯定不愿意被汉族臣子看成是只会骑马射箭、杀人放火的粗野夷虏,自尊心会要求他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在个人修养上也都成为胜利者。到后来,当他深切而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时,必定会令他自觉地将这种东西当成一个君主治国平天下的立身与立国之本。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三藩之乱尚未平息,他就写道:“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表明他特别清楚地知道,儒家意识形态的道统与他帝王统治的治统是不可分割的两位一体。苦心研读四书五经之类,就此超出了自身的欲望,成为他现实政治的需要。“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先世大儒之口,说得真好。他要让那些汉族士大夫知道,除了皇家的姓氏之外,天没有变,道也没有变,一切都不会变。这应该是他学习那些儒家经典的最深层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