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功的皇帝,失败的父亲(第3/8页)

当时,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受到皇帝的特别信任,是首席大学士,另一位大学士余国柱则是他的忠实战友和追随者,其他内阁成员基本要看明珠的脸色行事,满朝文武也没有人敢于违背他的意志。

索额图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除他本人的能力、剪除鳌拜的大功之外,皇后的叔叔这层身份可能起了很大作用。明珠则不同,他是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才干,在底层一级一级干上来的。康熙三年,皇帝还没有亲政时,明珠已经升迁为内务府总管。康熙亲政后,明珠历任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兵部尚书,还充当过皇帝经筵讲官,可见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之徒。

三藩之乱时,明珠力主应该撤藩,索额图坚决主张不能撤。为此,吴三桂起兵后,索额图曾经请皇帝杀掉主张撤藩的明珠等人。皇帝说:“主张撤藩是我的主意,别人没有罪。”从此,开始重用明珠。在册立太子的康熙十四年,将明珠调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两年后,便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三藩之乱平息后,皇帝曾经很得意地对大家说:“唯有明珠几个人懂得我的心思。当时,还有人建议杀掉他们,我要是听了他们的话,这些人都要含冤九泉了。”

有史家认为,明珠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升迁,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皇帝要用他来平衡权力过大的索额图。如果皇帝确实是这样考虑的话,那么,他的目的显然已经达到。因为,此时的明珠与索额图已经呈现出冰炭难容的情势。

在为人上,索额图与明珠很不一样。索额图出身豪门,平时盛气凌人,常常公开排挤那些不依附自己的人。《清史稿》说他在朝士中,只看得起那个深得康熙信任的李光地,树敌很多。明珠则表面特别谦和,轻财好施,广结善缘,对异己者总是想办法暗中给人下套,用今天的语言描述,就是特别喜欢玩阴的。

索额图对于太子殿下是无微不至地好,而明珠则反其道而行之。《清史稿》说,朝士有侍皇太子者,皆阴斥去。大概就是把朝中对太子好的人,都想办法赶走吧。他之所以推荐汤斌来做太子殿下的老师,就是个很阴狠的一箭双雕之计。

明珠和余国柱很讨厌汤斌,直接的原因就是汤斌不肯为他们弄钱。《清史稿》谈到明珠时,使用了这样的词汇:“明珠既擅政,簠簋(fǚguǐ)不饬,货贿山积。”簠是古代装稻米的大筐,簋是装食物的大柜子,饬是整顿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明珠当政以后,来者不拒,家里收受的贿赂堆积如山。余国柱就是靠这一套被明珠推荐、提拔起来的。但是,这两个人在汤斌那儿全都吃过闭门羹。

有一次,江苏受灾,皇帝下令豁免那里的赋税。余国柱告诉汤斌:全仰仗明珠才做到的这一点,江苏人民应该表示表示。这等于是公开向汤斌索贿,汤斌置之不理。三年一度的官员大考评,考语最终要由明珠定夺。皇帝则根据这个考语,决定官员的提升还是贬黜。因此,考语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官员们的政治前程。《清史稿》说,携金带银到明珠家去的地方官员络绎不绝于途,唯独汤斌及其属下的官员一个也没有。

如今,他和余国柱推荐汤斌来做太子的老师,表面上冠冕堂皇,是推荐全国最好的贤才。其实,他看准了,这件事情里面埋伏着大麻烦,他要让汤斌吃一个极大的苦头,同时为太子的未来埋下一个极深极长的伏笔。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大凡在富贵娇惯下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形成高度自私的人格特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教养和人类基本的怜悯心与同情心,不懂得为别人着想,骄横不法和忤逆不孝的比例很大。汤斌被调来做太子殿下的老师时,在康熙皇帝与索额图的娇惯下,这位天字第一号的孩子可能已经形成了这种品性。

果然,汤斌成为太子的老师后,大吃其苦头。

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天大旱。皇帝下诏求直言得失。灵台郎董汉臣上疏皇帝,提到两件国家头等大事都有问题:谕教元良,慎简宰执。前一句指的是皇太子的教育有问题;后一句指的是宰相人选不慎重。皇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教育不好当然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宰相行为不端,所以上天才会降下警告。

皇帝看完后,下令九卿开会讨论。有一位大学士认为董汉臣妖言惑众,杀掉他就没事了。汤斌则表示,大臣不说的话,由小臣说了出来,自己面对董汉臣感到很惭愧。余国柱立即将汤斌的话报告皇帝,皇帝传旨,要盘问清楚汤斌是什么意思。

汤斌说:“我是负责太子事务的,我的行为中有违犯典章制度之处,感到很内疚。”皇帝说:回答含混不清,令再问。汤斌再一次回答说:“我很愚昧,面对皇帝的天籁之音,有点手足无措。实际上,我年纪大了,一年来身体状况很差,所以有不少违犯礼仪制度之处,请严加处分,以警后人。”皇帝还是认为汤斌遮遮掩掩,下令予以痛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