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袁崇焕一生中的最大错招(第6/8页)

袁崇焕与毛文龙这两个强人之间发生冲突,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事实上,在袁崇焕此次奉召赴京时,一位同样讨厌毛文龙的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就曾经到袁崇焕住所,和他探讨怎么样对待毛文龙的问题。袁崇焕表示:毛文龙能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卷一)

赴任之后,袁崇焕曾经给兵部尚书写过一封信,其中谈道:“皇太极屡屡想和我讲和,朝廷重臣中也有人主张谈和。毛文龙若和我同心协力,我当然对他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效提刀之力。”(谈迁《国榷》卷九十)这封信实际透露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皇太极作为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共同敌人,可能在促使袁崇焕举起那柄诛杀毛文龙的尚方宝剑时,产生过绝大的作用与影响。

皇太极继位后第一次出征朝鲜时,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希望在征服朝鲜的过程中,扫除大明帝国驻扎在朝鲜领土上的军事基地,指的就是毛文龙的部队。在皇太极召开的出征朝鲜誓师大会上,誓词中明明白白地写道:“朝鲜累世得罪我国,理当征讨。但此行不是专攻朝鲜,明朝的毛文龙就在朝鲜近海海边,不停地招降纳叛,因此,我们才要行此天谴。”(《清太宗实录》卷二)在与朝鲜约为兄弟之邦的谈判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要朝鲜断绝与大明帝国的关系。不料,朝鲜口惠而实不至,虽然签订了盟约,实际上却并不执行。大明帝国军队照样在朝鲜领土上驻扎、屯垦、做生意,威胁后金汗国的侧后翼。而皇太极没有水师,没有船只,八旗铁骑在陆地上横冲直撞,在海上则完全找不到北,是故,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样,对毛文龙基本束手无策。

因此,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样,也让大明帝国第一个投降的将领李永芳劝诱毛文龙投降,这种劝诱过去在大明帝国官员与将领身上多次发生效力。但此次仍然被毛文龙拒绝,毛文龙将此事报告了皇帝。于是,李永芳建议皇太极:“兵入中国,恐怕毛文龙会截断后路;最好是给袁崇焕写信,假装答应归还辽东给他,条件是必须杀掉毛文龙。”皇太极按照李永芳的建议做了,袁崇焕则秘密回复,同意这一交换条件。(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四)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中记载:“当初,袁崇焕为辽东巡抚时,曾经派人前往建州和谈,后离职,没有结果。此次再次出山,为了完成五年复辽之承诺,乃再一次谋划和谈。皇太极的答复是:‘如果真有诚意的话,就拿毛文龙的脑袋来换辽东土地。’崇焕信之。”

据说,袁崇焕两次主持辽东前线工作,哪怕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与皇太极和谈时,皇太极必定始终坚持一个条件,就是和谈可以,也可以把辽东失地还给大明,但是,“无以为信,其函毛文龙首来”。(《石匮书后集》卷十,毛文龙传)我没法相信你,除非你拿个盒子把毛文龙的脑袋装来。因此,此次袁崇焕复出之后,便“一门心思地想着杀掉毛文龙,用他的头颅换回辽东失地”。(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四)显然,皇太极的这种做法,和他五百年前的祖先对大宋皇帝赵构所说的,几乎一模一样:要想和谈,讨回陕西、河南两省失地可以,条件是必须杀掉岳飞。

偏偏那毛文龙,砍头的刀已经架在自家脖子上了,他还在那儿折腾事儿。可能是出于挑拨离间的考虑,存心让袁崇焕与毛文龙掐起来,因此,皇太极一方面与袁崇焕和谈,另一方面又派人去和毛文龙和谈,使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更有资格成为和谈的主角。毛文龙不知是出于真心主战,还是想借此表明自己的重要,以便索取更多的军饷,他立即将皇太极找自己和谈的消息报告给了皇帝,并说了不少大话,核心意思就是灭掉后金不是什么难事。同时,对于把自己部下兵额核定为二万八千人,大为不平,一而再再而三地“请饷甚急”。

毛文龙的这种态度,特别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自从主战的岳飞被冤杀之后,在我国官场与民间就形成了一种十分难以化解的刚性思维模式: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态度越强硬,越容易被认为是忠诚的,是岳飞的战友,哪怕偏激一点都没有关系;反之,是秦桧的同伙,哪怕纯粹出于策略性的考虑,则可能是有问题的。史书记载说:袁崇焕“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明崇祯实录》卷二)

袁崇焕满心希望乘一败努尔哈赤、再败皇太极之余威,以军事上的严阵以待加上外交手段,即“以捭阖纵横之计”收回那辽东失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宁锦战守)为此,他不顾人们包括皇帝的看法,坚持公开和秘密地与后金汗国进行和谈。而且,他很有可能没有将和谈的详细情形,特别及时地向皇帝请示报告。显然,他和毛文龙的不同表现,在毛文龙被他杀死之后,十分有助于加深皇帝对他的疑虑,令皇帝更加相信他与皇太极之间是别有默契。此外,很难找到其他的解释。所以,大史学家谈迁评论说:“袁氏身膺不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国榷》卷九十)信哉斯言。袁崇焕杀毛文龙,真的就和自杀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