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朱由检(第2/8页)

而当初确定由朱由检继位后,朱由校第二天就死掉了。朱由检奉皇嫂张皇后之命进宫为哥哥守灵。行前,张皇后秘密派人告诉他,不要吃喝皇宫中的任何食品与饮料。因此,朱由检是带着自己家里的烙饼进宫的。

朱由检可能永远都忘不了进宫第一个晚上的凄凉与恐怖。灯光摇曳昏暗,那些穿着孝服的太监宫女们悄无声息地出没,中秋过后时节的夜风起处,挽联孝幛起伏不定,仿佛处处都隐藏着阴谋与杀机。

有两个太监在远处指指点点交头接耳,朱由检心惊肉跳,以为他们是在商量着如何对付自己。

又有一个巡夜的小太监仗剑走来,朱由检吓坏了,直到看出他没有恶意,才松了一口气。他叫住那个小太监,从他手里将那把剑要来,反反复复看来看去,最后还是将这把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之处的剑,留在了自己面前的桌子上。并且对那个小太监保证,他一定能得到几倍于那支剑的补偿。

朱由校死后,魏忠贤在较长时间内秘不发丧。并与他的干儿子、兵部尚书崔呈秀密谈了一个多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多小时。据说,他们讨论的议题就是魏忠贤是否要取皇帝而代之的问题。平日对魏忠贤忠心耿耿的崔呈秀期期艾艾、首鼠两端,说来说去的中心意思是:只怕外面有义兵。据说,最后正是这一点促使魏忠贤放弃了这个念头。

就这样,两天后,也就是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清晨,十七岁的朱由检按照帝国礼制,告天、祭奠祖先后,于中午时分在皇极殿正式登基继位。

据说,朱由检下达的第一道圣旨是:鉴于皇兄初逝,令百官免朝贺,只来朝见。谁知恰在群臣朝见之时,已是阳历九月底的天空中,突然天雷轰鸣。十七年后,大明覆灭,有人曾经想起过这一不祥之兆。

从朱由检一生行事判断,这位崇祯皇帝勤奋的确是够得上勤奋,但实在称不上是一位具有心胸、眼光、谋略、气魄和政治手腕的合格君主。在这些方面,他可能连中等水平都达不到。

大明帝国覆灭后的三百多年间,很多人认为,朱由检登基之初,深谋远虑,谋定后动,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不动声色地一步一步按计划剪除了魏忠贤一党,表现了这位青年帝王杰出的政治智慧与谋略。

这种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史学界都相当普遍的看法,显然忽略了一个根本就是明摆着的事实——

如果他真有这么出色的才略,为什么在后来的十七年中,却再也见不到任何如此上佳的表现?

相反,从后来的所有事实发展与历史记载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位亡国之君,敏感多疑,心浮气躁,目光短浅,刚愎自用,虚荣浅薄,少谋寡断。没有大智慧,净是小聪明,且完全没有任何谋定后动的战略眼光和头脑。

因此,尽管这位崇祯皇帝做得特别勤劳特别辛苦,但我们必须记住的一点是,他不是贩夫走卒者流,辛苦一点儿或许就可以安身立命。他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国家元首,这个国家现在处在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他所具有的这些素质与挽狂澜于既倒毫不相干,其反作用倒是时时可见,与剪除魏忠贤时的表现实在相去太远。

从当时的情形看,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是:即位之初,十七岁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实际上是陷入了一种很深的惶惑与恐惧之中,他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做皇帝,不知道应该怎样对付魏忠贤。

因为,根据帝国的传统,被册封为信王的朱由检,根本就不可能接受过任何关于如何做皇帝的训练。我们知道那意味着一项极其可怕的罪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会对魏忠贤长时间表现得那么客气,那么谦抑。出于躲避伤害、解除恐惧的本能,他把信王府中的老人调进皇宫,环卫在自己身边,这才使他心里踏实了许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地、越来越惊喜地发现,皇帝的权威原来这么大,几乎是无限的。

此时,他应该对自己的祖先充满感激之情,为了屁股底下的这把龙椅,他们作了太多精心而周到的制度安排——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谈到的一切。

因此,一般说来,只要皇帝受过常规的教育,并且生理心理正常、智商不算太低,又不像天启皇帝那样有其他兴趣远远压倒对国家事务的兴趣的话,内外臣子们但凡要想联起手来蒙蔽皇帝、窃弄权柄,应该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任何一方,如果想要在没有获得皇帝认可的情况下,单独采取哪怕稍微大一点儿的行动,都会发现其中的极度困难,或者说根本没有可能。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的是,大明帝国在军事制度上基本沿袭并发展了宋朝的制度,实行了相当彻底的各部分互相钳制平衡的制度。不管多么能征善战的将军,平时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士兵。只有需要时,将军才能凭借皇帝的命令,统帅一支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去执行任务。任务执行完毕,将军就要交出兵权,立即离开部队。而且,只有当皇帝亲自下令时,各个相互独立、各自只对皇帝负责的机构才会配发给这位将军人员、马匹、武器、粮草、甲仗和一切后勤保障。这使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兵部或五军都督府,想要独立调动一支建制与装备完整的部队,不是相当困难,而是几乎没有可能。这种显然出自皇家安全上的考虑,是崇祯皇帝的最大王牌。